要做到这些,除了个人经验之外,还要有相应的窑炉,其中又有分类,譬如直焰窑、倒焰窑、半倒焰窑、平焰窑等,由此催生出不同的形状。
既有形如馒头的圆窑,也有蜿蜒匍匐的龙窑,更有葫芦窑、蛋壳窑以及层层递进的阶梯窑,便如方才在丁四盼处见到的那座三笙窑也是阶梯窑的一个变种,只是不再烧瓷,反而用来冶铁罢了。
而那位醉醺醺的陶老蔫,便是一位乐于钻研的制瓷专家,更是一位盘炉建窑的大师。在窑林中徜徉一圈之后,郑鸣对那口三笙窑以及即将从中熔炼出的钢铁质量又增几分信心!
又参观了那处烟火大冒的木炭窑后,天色已然黑透,周全的不住催促声中,郑鸣再不停留,重回小径,穿越密林,径直去往那处驿房坐落之地。
接下来的几天里,郑鸣一直钉在炮山,一有时间,郑鸣还不惧炎热,亲自钻入制造炮模的工坊里面,参与到研制铁模的工作之中。
只因原来一直采用泥模铸炮法,此时一下升级为铁模铸炮,丁四盼虽能理解原理,可等实际操作起来,却发现困难重重,大为不易,所有流程都要摸着石头过河,因此进展极慢,期间多有反复,以至已有匠人提出为何不继续坚持泥模铸炮法的疑问。
泥模铸炮?开什么玩笑!
且不论每制一炮总要费时两三月,效率低下,令人难忍,便是那些泥模,也不过只能使用一次,实则消耗巨大,便如《火攻挈要》所载,“泥模之法,铸十铳能得二、三铳可用者,便称高手”,这等废品率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这还没有谈到泥模火炮可怜的射程和威力,便如郑鸣曾在安不纳岛上见过的那门,即便是青铜材料,最大射程也不足千米开外,稍有不慎,便有炸膛之虞,那不是活活要人命嘛!
郑鸣虽也是纸上谈兵,但总归知道铁模铸炮的优势所在,比如生产效率成倍提高,还可降低废品率,如果再将160年出现的罗德曼发明的内模水冷自紧技术加入进来,那么此时便是耗费多少精力也是值得。
于是,任凭怨声四起,郑鸣却是毫不动摇,不仅对炮模的造型细节严格要求,还对模具各处尺寸和内外光滑程度好一阵死抠,甚而不惜亲自上手,按照脑中记忆草绘出大致样貌。
然后再由丁四盼师徒重新测量绘图,一一修改落实。
一旦超过误差标准,便要推倒重来,便是费时费工也是在所不惜。
坚持之下,终有回报,五天之后,在先后作废十几套铁模之后,一套令郑鸣基本满意的铸炮铁模终于成形,将分开浇筑好的各片模瓣全然对接紧固之后,一具铁模终于现出轮廓。
正因这般艰难,郑鸣自一开始便令周全和丁四盼尽量详细的记录所有数据和制作流程,即便废掉的那些也不漏过一次,因此这套成功铁模随之被当做范本,以后都要按照这些规矩和尺寸数据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