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地带的辉煌即代表了福州城的气派,即便是其中的罗城,也能让前朝唐都的长安城相形见绌。罗城由子城扩建而成,子城又把冶城囊括其中。罗城之大,七倍于冶城,四倍于子城。
罗城的形状呈东西宽、南北窄的椭圆形。福州的各级官衙府殿,从唐开元十三年的都督府,到唐乾宁四年的威武军,再至后梁开平元年的闽王宫,都恰好位列于罗城中央。
罗城的城墙周围三十六里四千八百丈之长,全部用青砖砌成,是名副其实的砖城。城基凿于地下十五尺,填入杵土胎石,高二十尺厚十七尺,再用一千五百万块的青砖砌筑城墙。城墙采用大城的轮廓,凹进凸出,一个凹凸称作一间,共有一千八百一十间。
在城墙上盖有敌楼——用来御敌的城楼,敌楼有二十三层。敌楼的棱角上又有六座楼阁,双层,栏杆钩联,参差焕赫。城墙上若干步之间设置一个更铺——通过击鼓进行司更,更铺共有三十六座。
罗城的城门众多,大门有八座。东有清平门,南有福安门,西有善化门,北有济川门,西南方向是清远门,东南方向是通津门,东北方向是通远门,西北方向是安善门。大门的左右各引出一座亭子。便门九座,因门上有匪楼,所以便门又称暗门。还有水门三座,修河堰两条,建石桥九座。
罗城的此等规模,已然使长安城沦为一座土城,更何况夹城的出现。
当年闽王王审知建罗城,其目的是守地养民。因而罗城建成以后,城里住户大为增加,除了王公贵族官吏士卒之外,其他老百姓也能按照规定的地段和形制建筑房屋。主要的民房,分别安置在大街的左右两旁,且分段围以高墙,称坊、巷。
梁开平二年,距离罗城的兴建不过七年,王审知又觉得原来的城区太小,决心把原有椭圓形的南北两端稍加扩大,把罗城夹在里面,这就是所谓“夹城”。
夹城建成之后,福州城市呈满月刀形,和罗城连接起来,具有相当规模。当时所建七座塔已围在城垣之内,包括于山的白塔和乌山的乌塔。夹城建成后,福州城池成“满月”形,因此,当年节度推官黄滔的《万岁寺》一诗中有“新城似月圆”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