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十国霸途 > 第十五章 泉州城高墙下

第十五章 泉州城高墙下

北垣东段从北楼始,城墙依地势南下接云榭,利用云榭天然形势折东至白狗庙前县后街东畔,转南行至米仓巷,循马鞍山东北麓坡地,沿江厝池南折东,直趋中营,下接唐故城东垣。

北垣西段从北楼始,城垣往西直线达裴巷北、河岭巷南。河岭以西则沿河岭巷南高地,直西出富厝埕,转西南接唐故城西垣。

西垣西北与北垣相接,迤西南行至孝感巷北,循巷南下,横穿西街,复循岗阜山脊西南行经欧阳詹故居西,南下至崎头庙巷接故城南垣。

南垣西起新门街崎头庙巷南口,接故城西垣,沿新门后街经铺仔巷,接上崎头巷,过通津桥北、宏博巷南口、关刀埕,继续往东达通远桥北,沿府学至小菜巷龙宫,接故城东垣。

东垣北起中营下东口,接故城北垣。陪二郎巷沟西岸南下,穿过东街入忠义巷,自忠义巷偏西南下,经万厝埕尾,翻越释仔山,南下趋凤池巷,接故城南垣。

唐故城有四个城门,东行春门,西素景门,南镇南门,东南通淮门。北楼的楼下无门,因城北河曲大泽阻隔,东北沟渠、池塘、沼泽密布,荒无人烟,无路可通。西南水门位于故城西南,初筑城时为水门,仅通舟楫。

唐大和三年前扩建南垣东段。唐大和三年,泉州刺史赵棨开天水淮时,通淮门已在旧通淮桥的东南,此时南垣东段已自鲍厝巷南口向东延展至兵马司桥北,而东垣也自原漆厂西墙径直南延至兵马司桥北。

唐光启二年,王潮为泉州刺史,任内兴筑泉州子城,周三里又百六十步,辟东行春门、西肃清门、南崇阳门、北泉山门。

唐天祐间,王延彬权知军州事,其妹为西禅寺尼,于是扩建西垣,拓城西地以包寺。其增筑城垣走向,范围包括唐故城城外的西北部和西南部一带,其中包罗有龙头山、洗马池、溪后池、长沟、西姑池等地方。

从后梁贞明元年开始,王延彬继续对泉州城进行“重加版筑”,予以扩大,向四周发展,周围二十里。

王延彬扩大唐故城的东部、东南部及北部等环半城的外围之地。城垣高一丈八尺,城门七座。因时已内有子城和衙城,外城遂效仿福州城,正名为“罗城”。

罗城有城门七座,东仁风门,为原唐故城东行春门,西义成门,南镇南门,北朝天门,东南通淮门,西南有两个城门,一个是临漳门,一个是通津门。通津门在临漳门北,傅府山南麓,通津桥正北。

罗城将子城东西南北四条街各向延伸到罗城城门外,又新开从镇南门东到通淮门、西到临漳门的两条街,即今涂门街、新门街,是为下十字街。

南罗城在镇南桥内,桥跨南濠,直东抵通淮门,直西抵临漳门。同时,在镇南门设闤闠坊,连接子城的左、右二坊是泉州城的市肆中心。

从子城崇阳门到镇南门这一段南向延伸路,称南大街。这样形成的南北一长街作为中轴线,与东西二条街交叉成为城厢主干道。

因此,泉州城里里外外共有三层。中有衙城,为开府建衙之处,内为子城,即唐旧城。子城废用,原来的子城四个城门即改为鼓楼,以报时辰,称四鼓楼。外为罗城,是包围衙城和子城的外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娶妻靠抽签:老婆是在逃女帝被遗忘的角落:太平天国往事一步一音封州王梦回盛乾之帝王征程无敌万岁爷千秋岁,我在古代搞基建紫鸾记重生刘协,假死后,曹操天塌了水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