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十国霸途 > 第三十八章 十年养兵富民

第三十八章 十年养兵富民

杨思恭试图用商鞅的观点说服王政,说道:“战争是让建州强大和稳定的最好办法,它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并且循环往复、不应该停止。”

然而,杨思恭没有说的是,商鞅把百姓的贫困与无知看成是兵源充足和社稷稳定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强兵,另一方面就必须使民弱、民怯和民愚,这种极端主义思想是文雅儒士无法认同的。

杨思恭从来就没有不以什么文雅儒士自居,他只想抢得头功,既然已经认定霸业一统是王政想要的结果,哪怕最终落得和商鞅一样的下场,他也愿意。杨思恭搬出商鞅的思想,分析道:

“商鞅曾经说过,国家贫穷就要去打仗,可以把不好的东西输送到敌人那里,没有像商人那样的国害,国家一定会强大。国家富足而不发动战争,就会懒惰懈怠,出现商人那样的国害,一定会羸弱下去。”

杨思恭学习商鞅,把粮食看做是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一切变法都以此为根本。商鞅宣布废除井田制,允许民众开荒耕作、买卖土地,借此激发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并提倡各种办法鼓励及资助农耕。商鞅花了三年时间,把秦国改造成了一个百分百的农业国。商鞅颁布的《垦令》就是让民众归心于农,大家都去耕地了,民风就朴实而纯正,国力就可强大,他把所有不愿意从事农业的人统统归类为恶农,慢惰、倍欲之民。

要让国民都去种地,就必须堵住其他的出路。如果工商业没有过高的利润,那么从商的人就没有什么兴趣了,而如果不去经商,那就只有去务农了。杨思恭建议出台限制商业的法令,控制粮食买卖和矿山国有化。只要不允许粮食交易,商人就无从得利,家家必须去种地,由此,粮食产量必然提高,而官家则控制了最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和交易权。杨思恭想帮王政把山泽之利全部收归,这既可以增加国库收入,又阻挡了一条非农的发财之道。把矿山收归国有了,那些不愿耕作、懒惰刁钻、追求暴利的民众就丢掉了饭碗,不得不重新回到田里去种地。除此之外,还要对工商业坚持重税政策。商业之繁荣,关键在于流通,杨思恭甚至建议下令在建州五县进行户籍登记,命令百姓不得擅自迁居,禁止私人经营旅馆,严格限制人口的流动。

在杨思恭看来,建州的百姓只应从事两种职业,一是农民,一是军人,前者富国,后者强兵,而奖惩便紧紧围绕着种粮多少和杀敌多少。人人种地,则粮多,粮多则生育多,生育多则兵多,兵多则可打仗而得到更多的土地和人口,这些人口去种更多的粮食、生育更多的人口,继续去打更多的仗,如此循环往复,就可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

在这样的制度之下,不久以后,建州必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性城池。建州的民众将个个都是农民,人人皆为战士,上阵奋勇杀敌,得胜封爵赏田。如果这一制度能够持续下去,建州必然通过战争获得周边的土地和人口,将那里的人民也得以改造,然后继续种地、杀敌,以获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

潘承祐和杨思恭的想法并非完全背道而驰,他们两人在军爵制度上就达成了一致,建议采用商鞅的军爵制度,收回了贵族所有的爵秩,取消特权,重新分配,只有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才能够重配爵秩,列籍贵族,而且只要有军功,无论贫贱都可以获得贵族的爵秩,并设计二十个等级的爵位,都以杀敌多少来封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娶妻靠抽签:老婆是在逃女帝被遗忘的角落:太平天国往事一步一音封州王梦回盛乾之帝王征程无敌万岁爷千秋岁,我在古代搞基建紫鸾记重生刘协,假死后,曹操天塌了水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