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哥,择又兄,二位兄长快快请进!”张从善打开门,见到门外是相邀的张择一大哥与其二弟,张择又,热情的仿似是见到了亲兄弟,直接侧身站在一边,请人进院子,也不与二人客套见礼。
三人回到正屋,张从善泡上茶来,又让小汤去厨房,通知婆子今儿晚上好好地烧二个菜来,煮一个汤,他要款待客人。
张择一是个高大的汉子,见到这院子里收拾得齐整干净,心里满意。这院子虽不是他卖出来的,却是他介绍从善兄弟买下的。
卖主是一个举人老爷,多次不中春闱(贡员),只得卖了这个院子,带着妻小回乡,其要求买屋之人,善待院子。
张择一操一口已经不那么纯正的西北口音,见张从善竟是张罗起了夕食,便起身,抱拳施了一礼,先笑后道:
“择之,小汤上半日去马市找到我,言说你有事找我们兄弟,我们这收了市,就直接过来了。
你有什么事情,直言相告就是,咱们三个做了兄弟已经多年,实在很不必客套。”
张择又在旁边听了大哥的话,也是看着人,直直点头,对的对的,很不必客套。
张家兄弟的老家在北地武威镇上,张家父母实在是不堪兵役劳役之多之苦,又自恃有一身相马养马兽医本事,便带着妻子到江南,帝都求生计,几年下来,也算是在异地他乡安家落户了。
当初,兄弟二人偶然在市井遇到了摆得一张桌子,一副笔墨纸砚,以帮人写信,写简单条幅,以为生计,犹只有十二三岁的张从善,见其一日未有生意上门,便愁眉苦脸,形意可怜,便好心上前询问询问,有何难处…
张从善亦未对人设防,又自苦闷,不知如何是好之时,见有人关心,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张家兄弟二人知其兄妹二人那般遭遇,骂其族人不识好歹,不助其科举,竟然犹不念同族之情,后又叹,大家都是那天涯伦落之人,又有缘为同一姓氏,几百年前是一家…
遂,兄弟二人携其归家,见得父母,三个人又认为同姓兄弟,一个屋檐下生活了**年,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
自那之后,张从善便租借了张家的屋子,为报恩,便教其兄弟二人识得更多的字词律法条例之外,又纳其建言…
在院子里开办了一个识字班,收一些市井人家的小儿们识字读书,算数知法,兼,代人写信,写招牌,条幅。
有了在市井混迹多年,且早已在康都稳住了脚根的张家父子兄弟做保,张从善渐有收入,维持住生计,渐又有了些名声,今,市井人家见其,多称之为“先生”。
张从善,字,择之,与张家兄弟的名字,择一,择又,读着,倒也真的像是本家一脉相承,算起来真是有缘份。不加说明,外人亦不知他们不是一家子亲兄弟。
这时,张择之先躬身一礼,方郑重言道:“大哥有言,那小弟不敢不遵。请大哥听小弟道来,本朝男子,参加科举,须得回原籍。
小弟苦读又是九年,人亦长成,欲下月回乡,参加明年的院试,争取中试(秀才),方得继续进学,科举。中不了举,再去军中求一文书之职。
只,这回乡之事,路途遥远多艰,小弟这些年虽跟着二位兄长习了些拳脚,可,说来羞惭,至今,小弟也只是强健了一些身子骨,自保尚且不能。
遂,欲请大哥介绍二位懂些拳脚功夫的壮汉,助小弟回乡,且护小弟一段时日。未知妥当否!”
张择一沉吟半响,道:“你回乡科举,自是大好之事。
此番,我们兄弟二人须得回家与父母双亲商量商量,且得找二位稳重妥当之人,护你方可。
这方面,我们爹…他比咱们懂得更多,识的人亦更多。
这件事情,倒不必着急,你下月方启程,今,只得六月中旬,慢慢安排亦可。”
“嗯,此事不着急,自是如此安排妥当。小弟本应亲自上门求教义父义母,只,义母身子不适,小弟刚搬离,又不便上门叨扰,小弟今,又家有妹子归来…
过得两日,待妹子安顿好了,小弟再带其上门拜见义父义母。还望二位兄长在义父母跟前,多多替小弟兄妹人等告罪。”
“择之,客气了。”张家兄弟又拱手为礼。他们虽是市井小家,但更通晓人情世故。
从未曾在张从善面前以恩人自居,虽说曾相助了张择之一回,解得他困窘之时,可,这么多年来,人也已经尽数回报了。细论起来,其人对张家兄弟还有半师之恩。
~~~
食过夕食,张择一与弟弟便告辞,回转张家,兄弟二人自与父亲(张文武,人称张兽医)细细分说,商量一番此事。
张父思考了一阵,对大儿子说道:“你的名字,取做择一,是为父想着身为男儿,当择一业而习,而精。
你喜相马,养马,医马,多年來,爹的这手手艺已经尽数传予了你,已可立足。
你又是身为长子,又娶了妻,要尽孝道,夫道,以后的父道,这时不便离开为父与你的母亲,你的贤妻。”
张文武说完这些,转头又对小儿子说道:你是小儿子,又是弟弟,取名做‘择又’,为父希望你重新择一业,习而精之。
你自幼喜欢从商,可是,咱们没有靠山,只能小打小闹。以为父的见识,今日,你的机会到了。
时,张择之通过其妹子,得贵人相助,遇到了翻身机会,其又曾经落泊过,见识过人情冷暖,得过我张家相助…与我等也相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