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姥爷,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孩子们毕竟姓张,怎么能让你们老吴家来养?我们虽然穷了些,一大家子的人养活两个孩子倒是没有问题。”,奶奶可能是也被吓怕了,儿子年纪轻轻的就走了,她只想紧紧的看住两个孙子,生怕他们再出什么事。
任凭姥爷家的人怎么说,奶奶就是不答应,姥爷没办法只好让了一步,一家养一个,小康在村里住惯了,还跟着奶奶,小康妹妹一直跟着她妈妈在城里住的,和姥姥家的人要亲近一些,以后就归他们养,奶奶听了摇了摇头还是不松口。
姥爷无奈的摇了摇头,孩子毕竟是人家老张家的,他奶奶不同意,也没有办法。
“表婶,我们理解您的心情,可是孩子来城里,不管是生活上还是教育上,总比村里都要好一些,素梅在的时候就希望孩子们好好读书,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您这样抱着不散手,不顾孩子们的前途了吗?”,小康的大舅见小康奶奶不答应,忍不住出言劝道。
“娘,要不这样吧,老三单位不是还分的一套房子吗?过了年您就带孩子们来城里住吧,这样您也能放心,还耽误不了孩子们的教育,这样行不?”,大爹不想让两家人关系弄的太僵,想出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这样也行,我和她姥姥都退休了,也能经常过来照应照应,孩子们上学的事我们来办,她奶奶这样总行了吧?”。
“嗯,好吧,那我们把素梅的后事办了,到上学的时候,我带孩子们下来城住。”,奶奶想了想,觉得这个方法倒是可行。
在医院躺了几天后,小康和被妈妈拼命护住并没有受什么伤的妹妹被姥爷派车送回了老家。
和记忆中爸爸出殡的时候的场景很像,小康和妹妹又穿着白大褂送走了妈妈,已经略微懂事的他们并没有像三年前爸爸走的时候玩着捉迷藏,兄妹二人扶着妈妈的棺木哭的死去活来,来参加葬礼的亲朋好友们都忍不住的抹起了眼泪,哎,这对苦命的孩子。
妈妈出殡后的第二天,老张家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
“老三和他媳妇都走了,留下了这俩年幼的孩子,我们老张家得管起来,孩子们过了年就要去城里读书了,不管你们愿不愿意,都得尽一份心,今天都表表态吧。”,老三走后,公家每个月都要给她和孩子们发放一些生活费,估计读书是差不多了,可是奶奶想的更远一些,她还要攒钱给孙子结婚娶媳妇。
“娘,三哥的孩子我们不管谁管,有钱的出钱,没钱的也要想办法出钱,我先表个态吧,孩子们的吃喝我管了,每个月初我准时把口粮送到。”,大姑父先站了出来说道。
“要我说,不用这么麻烦,我和双霞刚结婚,还没有孩子,小康也是他小姑姑看着长大的,就交给我们吧,反正两家都姓张,连姓都不用改。”,小姑父有手艺,只要不懒,养活俩孩子倒是不难。
“那不行,你们以后有了自己的孩子怎么办?老三就留下这么点骨血,给谁都不行,这样吧,现在条件都不好,都有自己的一大家子要管,我也不勉强你们,每个月初的时候你们能给多少算多少,准时交到我手上就行,同意不?”,奶奶可舍不得把兄妹俩人送人,哪怕是自己的女儿都不行。
“行,娘,就这么办吧,我们肯定会尽力的。”,大爹二爹还有姑姑姑父们纷纷表示同意。
张卫国后来有了出息,出资给村里修了条笔直的柏油马路直接通到了县城,他是知道感恩的,没有乡亲们的照应,哪里还能有他今天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