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几天,武昌府接连不断的被送来好几批流民。许是被向青山骂过了,襄阳府送来的流民就正常了许多。其中既有老弱,也有壮男壮女。
对于有家有口的完整家庭,武昌府直接就见他们送到各地已经建好的房子,给他们足够的粮食,还给他们画了块地,让他们自己开荒种地去。
对于有手艺的自然要区别对待,会木匠的送到各家家具作坊或者是建筑行,会打铁的大冶炼铁厂更是高价聘请。
单身力气大的就留在府城,分配到西门码头上当搬运工。
胆子大会武功的目前先锻炼起来,明年让向钟带到草原上去。想发大发财的,被安排到南阳船队。
第一批送来的老弱,小孩子被留在府城,由汇通钱庄出资继续培养长大。
流民中会织布的女人挺多,他们都被送到咸宁,那里将会建设一家集缫丝织绸印染为一体的大型作坊。
年纪大的全部被分配到通山县,在那里有桑园茶园,平时还要养点鸡鸭供给城里正在念书的小孩。
安排最多的还是种田的农民,其次是府城的码头大市场货栈的搬运工,再次就是大冶的炼铁厂。
有了足够的人气,武昌城顿时就显得热闹起来。
安排就好了前几批,府衙的书办们也有了经验,剩下的向青山就可以放手了。
这一安排,还让监督此事的周鼎文费淮看的非常满意,他们在给朝廷的公文里还把向青山大大的夸耀了一番,不过只得到一句轻飘飘的口头奖励而已。
辛苦一场又没啥实惠的向青山佯装生气,他又借口巡视,继续泡在大冶县的炼铁厂。厂里即将开始炼钢,不但他要盯着,曹平也跟了过来。
这事关自己的钱袋子,曹老板对此非常上心。
大冶县白雉山炼铁厂,一座小号的平炉刚刚建成。
炉子的图纸还是向青山于何大刚王劲松等一起研究出来的,这是大明头一份。外头都是靠锻打生铁来产生钢材,这既费时又费精力,故而市面上的钢材非常稀少。
也正因为是头一次研究出炼钢炉,何大刚并不清楚产量问题。至于曹平,他只关心成本和利润。
点火,烘炉,需要把炼钢炉从常温下升到一千五六百度,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何大刚还在和外甥吹嘘,这座炼钢炉一次可以炼制出400精钢。一天一炉子,那也能产生四五百两收益,非常可观了!
曹平心里飞快的计算起来,扣除成本,一年下来大概也能产生几万两银子,再上炼铁厂的收益,一年估计能有七八万的样子,已经很不错了。
向青山笑称:“舅舅,要是按您说的一天一炉子钢,我都要哭了。”
“一天一炉还嫌少,你要几炉子?”
“至少三炉子!”
三炉子?
曹平听了更加满意。
每天一炉子钢,那也已经很不错了,现在能每天出产三炉好钢,那效益绝对很棒。
曹老板笑的眼睛都成了一条缝。
何大刚听了更是大笑不已,说要是一天内能练出三炉钢,他就连干三碗梨花白!
整整一天半时间,何大刚带上向青山特意为炼钢厂定制的墨镜,看到炉膛温度足够,他马上下令灌铁水。
一桶桶赤红滚烫的生铁水,被八个工人抬着倒进炼钢炉,随即使劲鼓风,加白云石焦炭,再加上石灰开始冶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