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那会儿李大河和刘氏反对李小志去找活儿。人小出去无非就是混口饭吃,说不得还要受气挨打骂,还没到那一步,所以他们也不松口。
家里现在余粮并不多,分家那会儿一家一袋高粱米,大概五十斤。一百斤黑面,大豆,绿豆各十斤。土豆去年秋收后卖了大部分,小部分留着自己吃和来年留种。分家时就一家给了五十斤。这个不能动,是留种的。玉米每年都交税了,家里就留了种子,按分的地多少,计划着给了点种子,也不能拿来吃。这都四个月过去了,家里能吃的已经就剩十几斤高粱米和二十斤黑面,和豆类了。
等下个秋收还有半年多,家里粮食却已经见底。所以李常青说有的吃就不错了,一点也不夸张。过不了几天野菜什么的都长出来了,人们就用野菜和其他东西代替主食,一直节省到新粮下来为止。所以说,现在吃顿好的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儿,吃饱饭对于现在来说还有点奢侈。
“人都在家吗?”一道声音打断了李雪儿的思考。大家起身去看,是李老汉,大伯,还有二伯。李常茹赶紧进里屋通知了刘氏。李常青赶紧把人迎进来,几个小的也识趣,把桌椅收拾干净,和大人打了招呼就跑到里屋去玩了。农村孩子没那么多规矩,但也知道大人们讨论事儿,不喜欢小孩子在场的。
李雪儿轮流和几位长辈打了招呼。李老头笑着点点头,道:“家里女孩子平时属你皮,这病了一回,看起来变文静,懂事儿了不少嘛。”李雪儿有点尬,心道:那不是我,我是背锅侠。
一边大伯和二伯都发出来善意的笑。都知道这个侄女比较调皮,老爷子这么一说,还确实变得文静了不少。大伯道:“下次想吃鱼和大伯说,大伯给你抓,可不能自己再去抓了,再生病就不好了。”二伯也在一边附和着。
李雪儿就笑着点头,道:“行呀,到时候,大伯,二伯别嫌我麻烦就行。”俩人直说不麻烦,只管去叫他们就好。
这时刘氏出来和几位打了招呼,李常茹招呼李雪儿给端水,家穷没茶叶,就是白开水。李常青和李小志把李大河抬着放在一个有靠背的椅子上。几人就一下回里屋了,就留了几个大人在饭厅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