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门四角放着几个模样很怪的炉子,大堂虽大,屋里却十分暖和,一进门就能感觉到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几个商人正在炉子边研究,李国助也很有兴趣,连窦可远也跑了过去。
“这是广记最新出品的炉子。”一名大伙计见人越聚越多,站在一边介绍道,“这叫广记暖炉,是咱们广记刘大人亲自设计出来,取暖效果咱绝不吹,各位都能亲身感受到。”
一名河南商人笑着问道:“咱知道暖和,现在最想知道的就是多少钱一个。”
“按大分为甲乙丙三种不同大小的炉子,甲字号最大,价格也贵,要七十两,乙字号稍要五十两,丙字号最需要三十五两,咱们眼前这个就是甲字号炉子。”大伙计介绍道。
那河南商人吸了口气,说道:“这么大一个炉子,抵得上十几亩地了。”
“这玩意也不是为百姓准备的。”大伙计说道,“最少这几年还不成,能买得起的都是富户,各位身家若是有好几千上万两甚至更多,屋中花几十两摆个炉子,一冬不怕冻手冻脚,也不必穿着厚厚的毛皮衣在家里,下了炕就冷的不行。”
李国助对这个炉子很感兴趣,倭国冬天也很寒冷,海港地方还好些,往内里去不比大明北方好多少。
眼前这炉子效果确实很好,到倭国的话也能出脱掉。
不过,他心中还有疑问,笑着对那大伙计道:“这炉子是铁片敲出来的,成本不会很高,怎么卖这么贵?”
大伙计说道:“我们大人说,从设计到定型,此前的成本当然要算在内,这炉子是精铁打的,还要做到让它如何能热取暖,这也是成本。”
李国助点点头,转头对身边的从人吩咐道:“记下来,回城时这东西带一百个回去。”
“还有更多的好东西咧!”大伙计一看李国助订了一百个炉子,脸上高兴的直冒红光,指着墙角的一个大座钟道,“这东西更好”
李国助看了窦可远一眼,忍不住大笑起来。
“还好,不是很冷么!”一个大汉嘴里喷出白气,用夹生的汉话大声感慨天气。
在这大汉身边是一群裹的跟狗熊一样厚实的高大汉子。
这些人牵着马走在官道上,巍峨壮观的王家庄建筑群落就在他们眼前,众人忍不住称赞起来。
如今的王家庄规较王员外时,扩大了十几倍还多,原本的村庄早就看不出任何的痕迹。
祠堂被迁走,大量的草房民房消失干净。
东北角是大片的生活区,最早兴修的大片院落如今处在中间地带,外围是大量的白墙青瓦民房,三间正房,两间厢房,全部都是砖瓦房。
这样的屋子在大明起码四十两到六十两,一般的百姓根本无力负担,但在王家庄这里却是房舍的标配。
光凭这一点,就足以叫眼前的大汉们为之惊叹。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