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子刘承佑虽然对郭威并没有足够的信任,但是形势比人强,刘承佑也是无计可施,朝中目前并没有更好的人选可以挂帅出征。
所以,刘承佑最终还是不得不采纳了中书令史弘肇的提议,保留郭威的枢密使职务,并且任命郭威为邺都留守兼雄节度使,河北的兵甲钱谷都归郭威调遣。
郭威既感激少年子对自己的信任,又对他生性多疑,亲近人,疏远顾命老臣的行为暗自有些担心。
临危受命之后,郭威有些话想要对当今子,但他却又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虽然有些犹豫,郭威还是打算真诚地提醒刘承佑:“官家,太后追随先帝已久,经历过许多下大事,官家年纪轻轻,有的事一旦难以决定,便不妨向太后请教,凡事要最好三思而后校望官家亲近忠直之士,远离奸佞人,对于善恶之分,一定要明察秋毫,秉公处理……至于疆场上的事情,老臣愿意庶竭驽钝,赶走契丹人,必定不负陛下的重托!”
刘承佑年轻气盛,觉得郭威的话中似乎有教训他的口气,顿时就不太高兴,他的脸一下子就黑了下来,只是一时间忍住不便发作,心中却暗自嘀咕,这个老家伙居然倚老卖老,要不是眼下还要用你对付契丹人,朕断不会轻饶你,哼……
自从后汉立国之后,文臣武将之间相互排斥,渐渐地演变成了水火不相容之势。郭威离开京城开封之前,几位顾命大臣给他饯行,在座的几位文武重臣也是面和心不和。中书令史弘肇向来看不起文人,他把文人戏称为毛锥子,认为文人对于国家来没有什么大用处。
酒过三巡之后,中书令史弘肇瞥了一眼不远处的三司使王章,撇了撇嘴,道:“安邦定国,靠的是长枪大剑,毛锥子有什么用处?”
三司使王章则针锋相对地回答道:“没有我们这些毛锥子,怎么可能有钱财和赋税?”
史弘肇早就看王章不顺眼了,一言不合,登时就借着酒劲拔出佩剑,当场追杀苏逢吉,郭威连忙出面劝阻,这才免得三司使王章血溅当场。但这样一来,史弘肇与王章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激化了,这件事传到了刘承佑的耳朵里,刘承佑对史弘肇更加动了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