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是是一座无名山。
石头给这座山取名叫大桥山,和现实中的那座山同名,也算是一种缅怀。
新部落的选址,就在这座山下。
按照石头的设计,新部落包括居住区、农业区、畜牧区、训练区。
目前,除了训练区,每一个区域的建设都必须要抓紧。
“门桑,你先安排大家去折柳枝条。”石头开始了计划中的第一步。
石头已经看过了,这里没有胶泥,土的黏度不够,石头只能让大家从山上弄一些黄泥土下来,再和揉碎的干草混在一起,用水浸匀,保持一定的湿度堆放一段时间,等这些泥巴和干草均匀混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泥砖才会经久耐用。
而这些黄泥土,只有山脚下有,想要运过来,就得有工具。
这个时候,石头就想到了用柳枝编笼抬土。
人多力量大,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门桑的指挥下,这些人很快就把柳枝折了回来,石头又开始教大家编笼。
编笼是一个技术活,编的不好,编出来的笼就会奇形怪状。
石头编的很慢,让大家尽量看清楚,学明白。
这期间,石头挑选了十个人和自己学习编制。
别说,这几个人学的很用心,就是编的出的笼都是扁的。
“好了,你们几个慢慢编,不要心急。”石头回过头,又挑选了十个年轻气壮的人,让他们去抬土。
接下来,就是教他们和泥了。
在这里没有工具,石头就让他们脱掉草鞋,站在倒了水的稀泥里用力踩踏。
只有通过不停地踩踏,让泥巴和干草充分的和在一起,这样出来的砖块品质才会好,更不会碎裂。
光是编笼,还有和泥,石头就教了他们一个上午。
为此,石头针对学的快的,进行了分组。
目前,第一组是编织组,确定了十个人,之所以成立编织组,一个原因就是,笼的耐用性不好,需要有备用的。
石头还有一个考虑,今后围墙、捕鱼、生活用具等,都会用到编织技术,让他们固定下来也好。
第二组,石头命名为和泥组,是的,就是和泥组,接下来的建设过程中,无论是盖房子,还是后面的修建围墙,都是离不开稀泥的。
稀泥和好了,大家都怔怔地看着石头,想要知道接下来究竟是要做什么。
对于制作泥砖的模具,石头砍了四根胳膊粗的树枝,用拳楔将树枝削成长方形的,算是做成了一个简易的模具。
“好了,现在是最后一步,我来教教大家怎么制作泥砖。”石头开始示范起来。
这也算是最简单的一步,只需要把握好力度,让泥培受力均匀就好。
不过,这里有一个小窍门,那就是草木灰。
石头将草木灰均匀的洒在长方形的木框架里面,再将踩踏好的柔软混合泥也放入长方形木框架里,并用木板捣实拍平后,将木框提起来,就形成了泥砖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