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何人?”难道是徐晃?
果不其然,只见吕布开口道:“此人乃是杨奉将军麾下骑都尉徐晃,字公明。末将观之有勇有谋,可独守函谷关。”
“哈哈,能得温侯这样赞许的人可不多啊。”贾诩打趣道。
不想吕布却正色道:“此人当之无愧。”
然后吕布就将徐晃的事又重新说了一遍。
“果然是有勇有谋,微臣赞同,还请陛下定夺。”
徐晃大名,看过三国的都知道,确实是一员良将。
“好,既然两位爱卿都同意,那函谷关就由徐将军负责。可一来,如果由徐将军负责函谷关,那杨奉,董承二位将军该如何安置?他们不会不会心生芥蒂?二来,以骑都尉镇守函谷关会不会官职太低?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此事恐难成。”
“陛下所虑极是。微臣以为,现在朝廷正在招募新兵,不如由杨奉,董承二位将军具体负责此事。二位将军也是久经战阵之人,招募新兵,并加以训练想必是手到擒来。至于官职之事,徐晃将军阵斩李催有功,不如加封四品奋威将军,领函谷关太守。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好好好,就这么办。不过说起新兵招募,朕倒是有些想法。朕以为,不如就成立一个单独的部门,由专门的人具体负责招募新兵,并加之训练,然后再补充各军。而不是由各军主将自行招募。”
这样一来,所有士兵几乎都是出自招募新兵的主将门下,日后这些新兵无论成就再高,见到当初的新兵主将也要叫声将军。就像文人那样,不是所有文人都要叫太学里边的博士为老师吗?
“陛下此法倒是可行,可没有先例啊。”贾诩显然也是知道了此法的好处,这样一来,招募新兵的主将地位将会大大提升。
“哈哈,始皇之前有人叫皇帝吗?规矩是人定的,但规定也要因人因事而已。墨守成规,只会自取灭亡。”
想到这里,不由得又想起清朝的闭关锁国,只是一味的活在自己天朝上国的梦里,从而止步不前,导致被西方列国纷纷超越。惨痛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只能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陛下所言极是,臣等无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