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我就放心了。”
“哎,老哥我办事稳得很。”大舅得意洋洋的说道:“好了,我报丧去了。”
“去吧。”方离他妈点点头,开始忙自己的事去了。
自古以来民间就流传着一套独特的丧葬流程,第二环便是报丧。
外公的寿衣已经穿好了,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报丧,这必须在当天完成,过了天数会被视为不孝,家族所有的年轻一辈都要去,必须头戴白帽子挨家挨户的敲门通知,这才显得有子孙有孝心,此时此刻全村都沉浸在淡淡的悲伤之中。
报丧的人必须手持一把伞,这与丧字同音,还得把伞头朝上柄朝下放在门外,用来表示凶信。村民打开门后便要请报丧的人吃点心。然后问清楚入殓的日期。最后,把报丧人用过的碗扔到门外,来表示驱邪避祸。在外地的亲人如果收到一封“焦头信“(信封的一角被烧焦),就可以知道这是报丧信。在附近的一些村子里,死者的家属还要身穿孝服,准备好菜肴酒饭等在门外,烧一些银锭草鞋等,这叫做“送无常“。“无常“,就是民间传说的勾魂的鬼。说是“无常“吃了菜肴酒饭,拿了银锭花费,又有草鞋可穿,就不会来打扰死者了。
还有些村子报丧的人到亲友家门不能径自入内,必须要等在门口喊屋里的人,等到他们拿一铲子火灰撒在门外之后,才可以进门报丧。据说这样做是为了辟邪。丧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须由房族侄子到亲戚家报丧,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须由儿子、女儿给外婆家报丧。
报丧的孝男孝女必须头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条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报丧事。哭报完之后马上回家。当外婆家里派人来奔丧,走到村头的时候,孝男孝女必须跪在村边路口哭迎,哭着述说丧亲的悲痛,哭谢奔丧亲人的一路辛劳,并且给每人递上一条白布,叫做“孝布“。
既然是所有子孙,方离当然也被派去通知了,他一家家的敲门过去,村民们早就准备好了点心,那是类似于糕类的东西,粘粘的很好吃。方离来的匆忙,饭都还没来得及吃,现在一看见吃的肚子就咕咕叫,这糕点虽小可填填肚子还是可以的。几家吃下来肚子便有些饱了,几个小时后后全村人都知道了外公的死讯,接下来的几天便会有人登门拜访。另外今天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晚上之前一定要把灵堂搭好,必须要用黑色帆布盖住尸体,避免照见月光,这不仅仅是孝顺的体现,更是为了子孙的安全,据说尸体照见月光会尸变成僵尸祸害村民,可这到底是真是假谁也不清楚,毕竟谁都没见过。
好在外公的子孙多,大伙速度也快,日落之前就搭好了灵堂。从今天起每天晚上都要有人守灵,这是孝道的体现。子女辈必须到场,日日夜夜不能离开。
守灵是一种民间的风俗,说白了就是守在灵床或灵位旁边。据说人死后三天内要回家看望亲人,后代必须守在灵堂内等他的灵魂返来。人死后每夜都必须有亲友伴守,直到尸体大殓入棺为止。演化到如今,守灵即是亲人们聚在一起吊唁死者,表达怀想之情。
它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留念。由于在世的人以为他的亲人虽然死了,可灵魂还留在人世,暂时没有去阴间。灵魂也很眷恋他那些在世的亲人,它也不愿意一个人孤伶伶地去阴间那遥远的处所,认为它会在去阴间之前回到本来的家里看一看。在世的人惧怕灵魂在回家的路上迷路都会点一盏灯,放在逝世的人的尸身中间。在世的人惧怕灯熄灭了,而使逝世的亲人找不到家,所以日夜看护,这就是守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