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以来和李绩的第二次见面,定在了戌时,晚上七点。
刘平安提前到达,被李绩府上的大管家亲自迎进了都督府,礼遇非常。
一直以来,刘平安和李绩都是以叔侄相称。
而现在在都督府的书房当中,也只有李绩与刘平安这对叔侄秉烛夜谈。
读过了《出塞》一诗后,李绩先是震惊,而后居然满脸快意至极的神色,哈哈大笑,赞叹刘平安才华横溢,感慨道:“这首诗,就是我李绩活到现在收到最好的礼物了。”
旋即李绩仔细将此诗收起,准备待装裱后悬挂在书房当中。
看得出来,李绩是真的喜欢这首诗,刘平安也就放心了。
李绩亲切的握着刘平安的手与他交谈,仔细询问了他最近的生活如何,亲切的如同亲叔叔一般。
刘平安一一作答,旋即主动将王婉儿去寻他一事告知李绩。
李绩混不在意,笑骂道:“王氏一群蠢材跋扈已久,再晾他们些时日,无妨。”
刘平安自无异议,寒暄过后,他便主动提起了要前往长安寻晋身之阶。
李绩很是满意刘平安的年少有志,笑道:“当年我十七岁入瓦岗,至此纵横天下已二十载,你如今十七岁入长安,颇有我当年风范,我很期待将来咱们叔侄二人同朝为官。”
无论如何。
刘平安的养父都是他为数不多的好朋友,照拂于刘平安,是他这个叔叔该做的事情。
李绩旋即起身写了一封亲笔信,嘱咐刘平安,到了长安后一定要去拜见尚书右仆射,若是遇到了困难,也可以去寻他。
尚书右仆射,便是李靖。
刘平安心中感激,投桃报李,想到前些日子听闻李绩与高士廉的关系不错,于是说道:“李叔,高相今年将回朝,必任吏部尚书。”
李绩略显诧异,扬了扬眉:“为何?”
刘平安从容应道:“原因有三,其一,去岁戴相以户部尚书之职参预朝政,成为宰相,吏部天官位置空悬,非德高望重之臣不能胜任。”
“其二,高相在蜀地政绩颇丰,掘新渠,让蜀地百姓大获其利。组织诗文辞赋之会,还让儒生研讨儒家经典,勉励青年学子,以致蜀中蓬勃办学,有教化之功,三年任期已到,想必很快天子就会下令召还高相。”
“其三,当年齐国公辞去吏部天官位置,如今将这个位置给予高相,也算是弥补齐国公了。”
刘平安说完后便不作声了,他知道,李绩这种级别的臣子,对于朝堂权力更迭如果能预知到的话,绝对也是有好处的。
半响后。
李绩微微点头,略过了高士廉这个话题,皱眉问道:“侄儿能算人仕途吗?”
“叔叔多想了,哪有如此神奇。”刘平安摇头笑道:“只是根据民间传扬的消息猜度一二罢了,也未必尽如我所说。”
刘平安原本是谦虚,李绩却来了兴趣,笑问道:“我与唐俭有仇,侄儿能不能算一算他?”
来了!
刘平安心里明白,李绩肯定是要考考他的才华的,有诗才虽好,却终究不是在朝堂立足的根本,能将官场上的弯弯曲曲弄明白几分,才勉强算是有了做官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