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殿下,有几分胜算?”
张鹤龄想了想,说道:“不好说,现在只有七分,如果赵铁锤和牟斌都顺利完成任务,能有九分。”
刘健重重点了点头,道:“需要内阁做什么?”
张鹤龄眼睛中露出兴奋的神色,说道:“帮我下四道诏令。”
“殿下请讲。”
“第一,命三边总督杨一清率边军五万,越过河套,向北进发,对鞑靼部形成牵制。”
刘健点点头,既然要打的彻底,西北边军也要出动,杨一清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二,抽调山东五万备倭卫,向榆木川方向挺近,作为中军的后援。”
山东备倭卫是距离京师最近的战斗力量,朱棣北伐时期,山东备倭卫就经常被当作后援部队。
“第三,辽东边军整顿全部可出动的兵力,向北部朵颜三卫方向进发,再给边军统帅传个口谕,只是做做样子,不打。”
刘健立刻明白了,朵颜三卫首鼠两端,一会归附大明,一会有倒向鞑靼,辽东边军挺进朵颜三卫的地盘,是为了将其牵制住,不让他们向鞑靼增兵。
“第四,召天津府尹李东阳、詹事府学士杨廷和入阁,待本王出征以后,朝中所有大事由内阁决议。”
刘健愣了一下,内阁已经三个人了,为什么又多出来两个。
虽说内阁设立当初,也出现过七人内阁的情况,但那是刚开始,内阁就是个秘书机构,还没多少权力。
发展至今日,内阁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一般都是三人,偶尔会有四人的情况,但是一下子扩大至五人,却是让人意想不到。
“我知道刘大人心中有疑虑,”张鹤龄解释道,“主要是担心等我走后,担子就全部落在内阁头上了,三个人肯定忙不过来,如果刘大人觉得这两人不合适,此事可以再议。”
刘健第一时间就考虑过这个问题了,张鹤龄扩充内阁,是为了安插自己的人吗?
好像不是的。
李东阳虽然跟他有些瓜葛,但是此人办事作风大家有目共睹,绝不是一个徇私之人。
杨廷和曾在奉天门前公开支持张鹤龄,可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理有据,也并非对张鹤龄有意偏袒。
细细想来,张鹤龄推荐的人都是靠谱的,就算今天不入阁,也是早晚的事。
想到这里,刘健施了一礼,说道:“殿下所说四件事,内阁这就去办!”
张鹤龄心中纳闷,这就答应了?难道你就不想再说点什么了?
这老顽固什么时候办事这么痛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