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才的父亲也算得是文人一个,只是一直没有考取功名,心中那点执念便都寄托在了儿子身,好在于秀才小时候聪慧过人,读书习文,都是同辈之中的佼佼者,颇符厚望。
只是于家三代单传,于秀才的母亲早年也去世了,父亲没有续弦,在于秀才十二岁那年,于秀才的父亲,也因为患病,卧床不起,没多久便随亡妻去了。
临死之前,于秀才的父亲没有亲眷可托,便让儿子拜在了同城好友归老夫子门下,拜托老友照拂一二,顺便好好敦促儿子用心读书。
归老夫子也不愧好友所托,对于众弟子之中的这个好友的儿子,也是特别关照,但表现在外,就是格外的严厉,学业文章,一刻都马虎不得。
一开始于秀才还算是个天赋小神童,人也乖巧,在归老夫子的细心教诲下,学问稳步长进,父亲去世第三年,他便考了秀才,在当时十五岁的他,甚至还被官府嘉奖过。
只是可能是太过年少得意,加家中没了长辈管教,夫子又终究只是个外人,于秀才起初还有些惧怕,但随着年纪越长,便越来越不听话了。
取了秀才功名之后,便开始得意洋洋,呼朋唤友,山吹海捧的就不说了,之后什么斗鸡走狗,搏戏耍钱,耍的是越来越混账,甚至差点让官府给革了功名。
后来归老夫子也不知是年纪大了还是被他气的,或许两者原因都有,在他十九岁那年也去了,于秀才于是就更加无人管束了。
于家三代传下来的良田家业,被他很快就败得差不多,只剩个祖宅还算他心眼没全坏掉,始终没有动弹过。
没了家业支持,于秀才的耍子也就耍不下去了,甚至还得为生计奔波。人情冷暖一来,他终于开始有些醒悟,但有些话说的再多都是迟了。
于秀才很快就沦落到的街替人写字抄书的境地,不过他这当年的神童名头还有那么点影响力,倒也混了个饿不死的境地,但想要再次光大门楣,谈何容易。
于秀才也曾想过捡起学问,再科考,更进一步功名,可惜国朝官事败坏,连科举之事都开始没个定数,加考了也没有官做,于秀才也只得心灰意冷,继续做了个抄书先生。
直到有一天,有个十几岁的姑娘家,忽然要到府告状,但却不识字,衙门里让她递个状子进来,她不会写不说,连与差官红包这等规矩也不懂,只会在府衙门前喊冤。
于秀才看她实在可怜不过,便趁着官差还未发火,将她带到了一边,问明了情况,替她写了份状纸。
虽说正经的读书人都不愿意做这等事情,传出去甚至有可能会被清名严厉的学政开革,但于秀才反正也息了科考的心思,于是顺手就帮了一把。
这当年的小姑娘也不是别人,正是如今他的妻子周幺娘。
周幺娘的父亲是涌谷县的一个精巧木匠,手艺十分不错,在县里头可以说是一绝。
老头一辈子替人打制家具工本,攒了不小的家底,年纪大了续了个弦,本身这是个好事,可坏就坏在续弦的那妇人却不是个东西,趁着老头子做木工活的时候暗中推了一跤,老汉一下子被自己的铁戳子给戳了个重伤,没多久就撒手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