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对话,其实也是一次变相的盟约。吴昱为自己能得到大佬袁绍的认可而高兴,这说明自己已经有机会跻身一方诸侯之列。至于讨董援兵的事情,袁绍答应会命人在河阳一带佯动,吸引董卓的注意。
曲散宴罢,主宾尽欢。吴昱不胜酒力,在酒桌上喝醉了。时间已晚,典韦背着吴昱和曹操鲍信两人一块返回住处。吴昱与曹操有拜之交,便在曹操营中住下。迷迷糊糊间听见鲍信对曹操道:“袁本初身为盟主,不想着怎么消灭董卓,反而欲为不义之事,不久必生变故,不如现在离去。如今能救这汉室天下的唯有你和这吴小子了。只不过这吴昱虽有霸王之姿,但终究年少成名,未经磨难,我恐其会走楚霸王项羽的老路。反倒是孟德你,愈挫愈勇,未来可期啊。”
……
第二日,鲍信以讨伐黄巾为名返回济北,曹操以客将的身份加入袁绍阵营,吴昱亦随之。袁绍大悦,随后吴昱提出的进兵洛阳的计划得以实施。
吴昱回到温县,与枣祗贾习梁明徐庶等人商议出兵之策,李儒、田仪亦列座中。
河阳津之战后,枣祗自动推让贾习为军师,吴昱任其为长史,李儒为从事,梁明徐庶田仪娄圭为参军,牵招为主簿,满宠仍掌军法,李巡离职主簿,任为军校校长。吴老仍任军司马,麹义、高顺升为裨将,张辽、陈到迁为牙门将。甘宁、于禁、郭靖、黄忠为中郎将,其余将领皆为校尉。
其实在河阳津之战后,吴昱就想过要占领地盘,发展自己的势力。然而这些话告诉枣祗贾习二人时,二人却极力表示反对。
枣祗对吴昱说:“对抗董卓乃是一面政治大旗,主公的部下皆因主公大义而走在一起,而且他们还没有完全的归心,说白了,就是在如今形势下,我们的这个集团势力凝聚力还很小,还未成为一个真正的利益集团。唯有坚定的扛起抗董的大旗,才有机会不断凝聚人心。再者,主公的身份因抗董而有,如果放弃抗董大业,主公这扬威将军河南尹的官职也便会丢失,最终结果,不过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反贼,肯定不会再有什么长远的前景。”
贾习也提醒吴昱道:“如今各地方政治经济命脉实质上是被世家门阀所把持,如果要建立自己坚固的根据地,只有两途,一是和世家门阀妥协,二是初期便全面压制世家门阀。这两种方式对于出身贫寒的吴昱来说都不是什么好策略。如果选择第一种,世家门阀对吴昱身份的轻视以及部下将军得不到相匹配的封赏而产生的怨恨,必然会让吴昱这一新生势力分裂解体,纵使不解体也会成为进一步发展扩张的掣肘。至于第二种,现在的形势是汉室控制能力日渐衰微,关东诸侯尾大不掉,袁绍袁术私心已起,关东势力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对世家门阀开刀,只会对自己的势力和名望产生损害。”
吴昱仔细思考二人的论断,对比历史情况,对于历史上一些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刘表刘璋这样的宗室诸侯为何只能自保,不就是内部世家相互掣肘的原因吗?袁绍最终的失败,罪魁祸首不是曹操,而是其内部的倾轧,亦即其嫡系颖川汝南势力和冀州势力的倾轧。反观曹操为何能统一北方,便是因为重用寒士抑制豪门,吕布乱兖州后,兖州反叛的豪门世家被曹操抓住了把柄,剩下的都是曹操铁杆粉丝,这样的兖州才最终成为铁桶一块,最终成为击破袁绍统一北方的根本。
至此之后,吴昱便一心用在讨伐董卓上面。他在等,在等一个好时机,更在等一个好机会。这个机会就在洛阳,就在长安。吴昱知道不久后洛阳会变成一片瓦砾,数年之后长安便会成为废墟,本是天下帝都的二镇成为人人逃离唾弃之所。然而人之所弃,我之所宝,这洛阳长安才是自己梦想的根基所在。自己唯一担忧的是人口,董卓放弃洛阳后,或许吸引人口便成为自己的战略目标。吴昱已经暗暗下了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