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盾这个东西,其实在中国军事历史上是最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军事装备。其历史可以直接追溯到殷商时期,也就是公元前一千七百年,那个时代已经在使用盾牌了。
那个时期的盾牌只要以木质,竹制为主,但青铜盾已经出现,并且盾牌主要的形制是人面,兽面盾等等。并且出现了很多青铜扣件,安装在木质盾牌上,增强防护力。
但当时的盾牌并不大,主要以防护上半身为主。且以人面圆盾,和兽型盾为主。顿的长宽大致在三十厘米到四十厘米之间。
说文中描述:盾,瞂也,所以扞身蔽目。虽然描述简单,但是也一句道破了盾牌的功能。释名释兵中也描述说:盾,瞂也,跪其后避刃,以隐遮也。
到了春秋时期,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各种巨大的,高度超过一米,宽度达到六十厘米的青铜盾,皮盾,皮木混合盾以及青铜和木材结合的盾。
最具代表的就是盾牌上出现了云纹图案,主要有龙,凤,虎等等,且形制上出现了双弧盾和塔盾。兵卒可以再敌人以弓箭射击的时候,迅速的组成盾墙,或者盾棚,形成有效的防护。
此时的盾牌变化很明显,就是为了大规模的军事战争中给士卒提供更强大的防护力,这应该和弓箭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但随着盔甲的发展,盾牌的需求似乎被抑制,魏武卒的标准装备就是双层甲胄,利刃钢刀,而秦卒除了在大规模作战的时候,需要盾兵之外,在冲击军阵之时,基本上也是甲胄,戈矛,剑。
但盾,作为大规模作战不可或缺的军械,在秦汉时期开始最大规模的装备部队,不过想想也对,这个事情的冶炼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冶铁不在是难事。
剑,矛,刀甚至是破坏力更强的枪,戟、斧、钺的大量装备,和质量上的明显突破让兵器的破甲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钢制箭头不在是昂贵的配置,所以单纯从破甲能力上说,似乎盔甲的发展,比不过钢制兵器的发展了。
所以,盾牌的发展,重新被重视了起来,汉代的盾甲带剑,说的就是盾牌兵的装备,一盾,一剑,平时背在背后,战时则迅速的至于身体前方,形成对己方军队的有效防护。
并且,戈矛兵总是跟随在盾兵身后。一旦盾墙成型,戈矛兵则迅速的从盾牌的缝隙中伸出戈矛。形成拒马的状态。
南北朝时期出现使用更大盾牌的兵卒,盾牌更加的厚重,超大的盾牌接近于整个人体的高度,只露出头部的位置。且盾牌更加的宽也更加的厚。但还可配合戟使用,但盾兵改成了佩刀。
与此同时,大量的重骑兵出现在了,其实想想也对,盾牌更大,更厚,才更加的有重量,与戈矛的配合才能更好的防御重骑兵。同时盾兵配备钢刀,可以配合盾牌,对重骑兵形成有效杀伤。比如说,攻击对方骑兵的马蹄等防护力量弱的部位。
隋唐时代有出现了新的变化,盾牌多为五边形,此时,一个巨大的战场怪兽出现了,那就是陌刀队。
想象一下,一个陌刀队,身披重甲,手持长柄陌刀,臂挂五边形盾牌,所到之处弓箭兵,戈矛兵,被像割麦子一样的砍到在地,即便是重甲骑兵在他们面前也不堪一击,这完全是杀神般的存在。
五代时期,大型立盾出现了。盾牌开始出现一个大变化,单兵盾牌逐渐消失,大型立盾出现,直接反映就是武经总要只见大型步兵立牌,不见步兵单兵盾牌。
大型立盾与盔甲重型化有密切的关系,此时的中国军队和古波斯军队类似,通过大量弓弩放箭杀伤敌人,再用大型盾牌和超长戈矛阻挡敌人轻重骑兵的冲锋,防御可以说是铜墙铁壁。
不过只是可惜了,没有轻重骑兵的配合,这样的战术注定是防御有余,进攻不足,且不能快速机动,最后只能是失败。
所以,不仅五代时期,宋也是这样,最后的结局都是最好的国力,最强的防御装备,就是败多胜少。这个事情的盾品种非常多样化,但大致上有四个种类,长牌,手牌,旁牌,燕尾牌。
长牌是步兵的标准配置。式样多为长方形,可以掩护身体,可以有效的给士兵提供防护需要。长牌通常与刀、剑等兵器配合使用。
手牌古代步兵旁牌的一种。手牌长五寸七尺,当中窄面两头宽。中窄处为一尺,两头宽处为一尺三寸。它以白杨木或松木制成,轻便而坚实。其正面绘有虎形彩绘,后面有把手。可供携带。
旁牌即盾,傍牌的别名。木质,皮革裹束,骑兵为圆形,步兵为长形。是一种多兵种,多样化配置,可以给很多兵种进行选择性装备。来适应不同的战斗。
燕尾牌也是步兵旁牌的一种。燕尾牌宽一尺,长约五尺,上部平,下部呈燕尾形,故得其名。燕尾牌正面从上至下当中略突,二面略低,形如鱼背。
面面绘有彩画。反面与把手可供携带。燕尾牌以枪木或椆木制之,质轻而硬。用时,人伏于手牌后,侧身而进。因此牌虽小,但足以抵挡矢石。
但是元朝时期,蒙古人显然意识到了盾牌的巨大价值,非但没有废弃盾牌专心弓射,反而也开始大规模的装备和使用,其中就包括大型立盾。
有了大型立盾的配合,加上骑兵装备了铁盾,那是一种圆形小盾,主要给骑兵提供防护。因此蒙古铁骑横扫了欧洲,大大降低了伤亡,蒙古骑兵以轻骑兵对敌人进行骚扰,诱敌深入。
同时以大型立盾,弓兵在预定位置设计陷阱,一旦对手追击骑兵进入埋伏圈,那就是一场屠杀。
明代,又是盾牌的一次复兴时代,此时盾牌包括圆形盾牌、五边形长盾,大型立盾在这个时代都得到了发展也大规模应用。此时尤其有意思的是海军兵种居然也装备了盾牌。
此时盾牌在中国的清代,完全成为了笑柄,面对步枪,这个话是真没法说了。其实最关键的就是技术,后世的现代特种部队,很多也装备盾牌,用于城市反恐战争,可以说是盾牌的又一次崛起。
在其他兵器的发展方面,可以说中国在夏,商,周三朝时期,兵器的种类并不多,装备的军械也就是盾,甲,剑,弓,刀,矛,槊,戈,殳,斫。殳其实就是竹木八棱棍,斫就是斧子。不过当时石制的居多。
至于矛,槊,戈这三样,为什么矛和槊要严格区分出来?这个主要区分就是三种兵器的头部区别,矛是枪的前身,也就是说两者只是长度上有差别,矛头和枪头几乎是一样的。
汉代后期至宋,矛逐渐演化成枪,并且呈现出巅峰状态,武经总要中记载了18种形制各异的枪,捣马突枪、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鵶项枪、锥枪、梭枪、槌枪、太宁笔枪、短刃枪、短锥枪、抓枪两种、蒺黎枪、拐枪、拐突枪、拐刃枪等。
而槊更像是将一把剑装在一根木棍或者铁棍上,所以,槊也具备了一定的剑的功能。这个,矛是做不到的,这是主要的区分。
但是发展到的宋代,槊和枪似乎又进行了一次融合,枪头的变化呈现出更多的状态和功能,比如说双钩枪、单钩枪,槌枪,蒺黎枪等等。
在军队训练时,所谓枪扎一条线的单一的枪的扎法训练内容,又增加了戮法,革法以及充分利用枪尖各种形态的专门训练方法。
至于戈就简单了,他其实就是类似于有两个横向的分叉的横刃。后来衍生出了几个形制。比如说一个尖刃加一个横刃,质地也是从青铜转变到铁器。
为什么说反戈一击?其实就是说这戈不仅可以用于对付对方的骑兵。削刺,勾对方的战马和马腿等功能,还可以在对方冲阵的时候,向前刺出,然后在拉回来,横刃一样可以伤人,而向前刺出不中,同样可以用横刃抡起来横向杀伤敌军。
春秋战国时期其实兵器的变化不是很大,主要变化在于从木器,竹器,石器,部分青铜器,全面向青铜器过度,在逐渐演变成铁器。汉代全面进入了兵器钢制化的时代。
而咱们熟知的所谓十八般兵器,准确说是三国时代开始,到宋代,逐渐衍生出来的军队装备器械。也就是说,一直到汉代,还没有这些所谓十八般兵器这一说。
至于刀剑的历史,可以说刀的历史更加的久远,刀作为九短之首,百兵之霸的存在,要从石器时代说起了。
早在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用时期打成工具的时候发现,类似刀这样的刃口,切、砍、划、刮,或割兽皮等物品更方便实用,石刀便因此而生了。
但随后原始人类发现,石刀砍,割效果不错,但是刺,的效果很差。没有短矛好用,但是如果将刀做的很短,切两边都敲出刃口,刺和割的效果就非常好。因此,匕首就诞生了,
随后,当短矛和匕首结合,剑孕育而生。随后在夏末商初,青铜器的冶炼和应用,刀剑都跟随者发生了质变。
铜锡合金制作青铜刀剑。含锡高的青铜硬度高,适合做刃,含锡低的青铜柔韧性好,适合做脊。
准确说商朝时期的青铜刀形制短小,刀身宽,刀刃向上翘。那是因为当时青铜器的冶炼限制,青铜的通和锡的成分比例还在摸索阶段,加上铜和锡的冶炼纯度相对不高。
所以那个时候的刀身,甚至包括剑都只能做的尽量的短小以避免实际应用中断裂。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