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渊本以为自己已经起的够早了,可到了村口的大槐树处,才发现自己低估了劳动人民参加乡兵的热情。
那里早已经是人山人海,远远看过去都是黑压压的人头。
“来的这么早啊。”
杨渊看了看天上的日头,秋日里太阳起得晚,现在大约也不过五六点左右。
“不算早了,赶到农忙的时候,还要早起一个时辰。”
杨渊问着旁边的薛旺,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在哪里。
农业时代是一个闲的闲死,忙的忙死的时候,平时的工作劳动并不算大,大家可以尽情的享受生活。但是到了播种、秋收这样要劲的时候,各家人口可能都不够使,所以就要招募短工。
眼前的这处大槐树大概就类似最早的劳动市场,准备打短工赚钱的人一般早起三四点就会自带农具到大槐树底下等着,到了早起五六点的时候,各家就同短工们商量好了价钱,预备着下地了。
说到底是自己起晚了。
杨渊走到大槐树前面,发现等待着自己的惊喜远不止这些。
在大槐树前头的空地上,一丈多长的竹枪整齐的列在地上,最顶头包着铁,尖锐的枪尖让杨渊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
竹枪旁边的地上摆着藤牌、厚厚的藤牌一个个摞在一起,旁边便摆着连着皮鞘的腰刀。杨渊走过去抓起其中一杆短矛,手指把玩着上面的枪尖。这柄短矛大概不过三尺长,顶端是一节戴着倒刺的枪刃。
杨渊摆弄了一下,发觉这短矛并不算长,分量却是刚刚好,正好适合投掷。
除此之外,还有二十几杆火绳枪就摆在不远的地上,枪管上刷着油脂,长长的火绳裹了好几圈,包在铳身上。
这都是杨世禄提前准备的?杨渊觉得现在就缺几杆写着“奉天倡义”或者“替天行道”的大旗,不然就完美了。
一个右眼上蒙着布的中年汉子看见杨渊在那里翻看军器,便迎了过来。
“茂才公,”这位独眼龙抱拳作揖:“这些家伙可看得入眼。”
“相当入眼了。”杨渊觉得自己今天要收获许多惊喜。
杨渊想起老杨头跟自己提过,这位独眼龙叫杨国瑞,在族中一向很得人望。特别要自己留心此人,乡兵一成,这人便有大用
“都是这几年积攒下来的,”独眼龙语气之中带着惋惜:“也有两三年不曾动用过了。”
如果只是听独眼龙嘴里的话,杨渊甚至会有一种杨家被朝廷招安没两年的感觉。
“许久不跟周围的几个村干仗了,想当初咱们跟江家、韩家联营,与隔壁的城固县开战,一万多人分成三处交战,那才叫大场面。”杨国瑞很惋惜地叹道:“现在的毛娃子们见过什么。”
宗族械斗。
杨渊终于知道眼前这些玩意是怎么来的了。
其实自己之前也关注到了这方面的内容,但是没想到居然会到达这样的程度。
汉中这个地方,在元末的时候人口损失很大,损失原因就不提了。到了明代,迎来了若干移民潮,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到来,都为这里带来了不同的文化。
汉中盆地四个县里面,勉县、南郑、城固南边说话那边都接近四川话,洋县、城固北边接近关中话,
这种方言上的变化,就是移民不断影响带来的。比如杨家,本来就是延绥边镇的军户,后来跑到了汉中也不过一百余年。这一百多年里面要在汉中落脚,开枝散叶到现在的程度。
仅仅说靠一个“勤劳肯干”,那是明显是过度褒奖了。
为了争地争水,甚至就是为了一时斗气,呼朋引伴,抄起家伙来干仗,恐怕才是杨家能在本地落脚的根本。
而自己那位东林出身的祖父,只能说是帮助杨家腾飞的主力,但要说让杨家这样一个外人在汉中站稳脚跟,靠的恐怕还是眼前这些东西。
“俺那时候三十来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领着一百来人左右冲杀,把那帮子城固佬打了个屁滚尿流。”独眼龙指了指自己蒙着布的右眼:“这就是那个时候打瞎的。”
想不到还是一员猛将,杨渊立即对这位独眼龙发自内心的敬仰起来。
“果然威武,编练乡兵,还请国瑞老叔多多帮衬。”杨渊看着杨国瑞:“像您这样的猛将,就是一军之胆啊。”
反正夸奖两句又不要钱,杨渊捧了捧这位硬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