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回到唐朝当首辅 > 第七章李二的烦恼

第七章李二的烦恼

李二陛下最近心情非常不美丽。

贞观初年,年轻的唐帝国迎来了最险峻的时刻,突厥两次进犯中原。

自推行新政以来因为牵扯着五姓七望的巨大利益,遭到了几大家族的极力反对。

陇右多年缺盐,将士们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再加上安徽,河南等地接二连三的灾荒水患,让李二陛下每日寝食难安。

李二陛下不拘一格用人才,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地予以采纳

最近李二陛下关心的是科举考试制度的问题。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李二陛下最近正是为这投卷的事情烦恼。

虽然投卷确实能起到发现挖掘人才的作用,但是弊端也非常明显,造成的后果就是豪门贵族把持知识的大门,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利益链。

李二陛下曾经不止一次的思考过,如果一个乡野小子,一个非常有文化,有能力的乡野小子,因为不懂人情世故,找不到投卷的大门,会不会从此与朝堂擦肩而过?那么如此,大唐每年要流失多少这样的能人志士?百姓又会损失多少清正廉明的好官?

又或者一个洁身自好,一身正气的少年投身的贵族的大染缸里,不出三五年,谁能保证被染成什么颜色?

这个问题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一样,将李二陛下的脑袋整得特别难受。

李二陛下有个最大的愿望,希望天下的百姓都读的起书。

推行全国统一的教育制度,什么豪门贵族和寒门弟子都享受一样的教学质量。

愿望相当美好,现实实行起来难度系数不是一般的大,先不说去哪里找那么多先生?就是找到那么多教书先生,他们的教书质量怎么保证?

李二想到这里头就隐隐作痛。这个时候殿外的小太监低声说道“皇上,皇后娘娘来了。”

“让皇后进来吧。”

“二郎,天色这么晚了,听内侍说你还没有用晚膳,尝尝我刚刚熬的参汤,还有几块糯米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青云志逆天我在现代囤物资,养活乱世公主再见了,赵宋我在大乾考科举三国:化身孔明,这次北伐要成功重生:黄天当立,大汉赴死华夏风骨史上最强八皇子功高震主要杀我,我造反你后悔啥世子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