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您以后出门身边还是要多带些护卫才是。”陈其猷进了书房之后还未落座就劝道。
“今天是大意了,本想去找先生,因路上人多马车不好走,才从胡同里走的,哪知这些人胆子这么大,光天化日之下就敢掳人。我以后会注意的。”朱桓暗呼侥幸,幸好有徐忠在,要不然就阴沟里翻船了。
“公子可知道这些人什么来路?”
“这件案子已经交由锦衣卫去查了,总会水落石出的。不过我在审问抓到的那个活口时,意外得知竟然牵扯到了礼部侍郎刘养乔。刘养乔是此次会试的主考官,我听闻有考生向主考官行贿,却未被选中,不知先生可知道详情?”
“公子是说那天与润升德起纠纷的刘丙轩?他确实出钱了,不过却不是向刘养乔,而是向负责监考的太监。他是被蒙骗了,有人找到他说可以疏通关系,贿赂几个监考的太监将他的考卷做上标记,让阅卷的考官能够选中。但自从皇上登基以来,大力整治阉党势力,那几个监考的太监又怎敢擅自在考卷上做手脚,再说他那点银子刘大人还看不上。”陈其猷不知朱桓为何突然提起刘养乔,不过还是将他所知道的都说了出来。
“这么说这次会试并没有弊案?”朱桓手指轻轻的敲着桌子问道。
“未必!公子可曾听说过复社?”
复社?朱桓看了一眼陈其猷,他当然知道复社,这个被称为“小东林”的团体在明末之后的几十年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直到二十一世纪关于复社的争论也没有停息。
不过朱桓还是摇了摇头问道:“复社?这是个什么团体?”
“是近些年才在江南成立的书社。江南一向繁荣,读书人甚多,自我大明建立以来,历届科举江南的士子中进士的最多,而其中又以南直隶为最。这些读书人为交流考试心得,相继自发成立了书社,崇祯二年太仓士子张溥、张采等人联合各地十几家书社成立了复社,研习五经课议,结交各地考官。政治上他们已小东林自居,讥弹时事,臧否人物,人数多达上千人,江南士子都已不入复社为耻。”陈其猷此时一扫之前的颓废,恢复往日的神采侃侃而谈。
“这么说复社已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了?”
“正是。之前与我一起在春风楼的马士奇公子可有印象?”陈其猷并没有直接回答,反而提起了马士奇。
朱桓对马士奇印象不深,只知道他是无锡人,此次会试进士及第,“马士奇?我记得他是无锡人,难道他也是复社的?”
陈其猷看了一眼朱桓,心想果然朱桓对他们都已做过调查,“正是,马士奇原本是江南应社的,合并成立复社之后,前期一直十分活跃。据他所言,复社成立之初本是为了复兴古学,为各地士子提供一个共同研习经学的平台。但渐渐的复社中有些人开始结交各地考官,为社内士子考试提供方便,他们从童试、乡试就开始准备,疏通考官,考中一个乡试竟然需要缴纳一百二十两银子。马士奇以此为耻,不愿与这些人同流合污,所以退出了。”
“区区一个乡试竟然需要一百二十两?”朱桓有些咋舌,明末的物价水平他不了解,不过据后世之人计算一两银子折合人民币近700元,也就是说需要八万元。
“江南一带向来富庶……”
“就算是再富庶,普通人家恐怕也出不起这一百二十两银子。”朱桓打断他说道,如此一来普通人想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途径已经被堵死了。
“普通人当然出不起,可是南直隶一次乡试参加人数要多达六七千人,想要脱颖而出,除了学问确实出众,另外就看考官如何选择了,这也就是为何有如此多的人选择加入复社,复社中许多人确实学问出众,而且久负盛名,与江南各地的考官都有交往。去年的乡试中复社内考中举人的就多达一百人。”
“没想到复社影响力竟然如此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