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致也没什么可犹豫的,直接便道“大人但问无妨,在下必然知无不言。”
麦高点了点头,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他觉得此时的孔家和自己认知里的格外不同,无论是盘踞之所还是行事风格,想来应是有什么他所不了解的缘由,才导致了今日的这种情况,于是便问道“据本官所知,因当年圣人为世人所推崇,这才令孔家大兴于陬邑,也就是如今大通的仙源,可为何如今孔家却是居于商丘,毕竟若是族地也应是夏邑,不知这其中有何因由,还望孔先生能告知本官。”
孔致闻言微微一愣,似是没想到麦高会有此一问,略有些踌躇,麦高一见便知自己问到了点子上了,也不催他,微微啜了一口茶,只待他想通开口。
孔致犹豫了许久,还是咬了咬牙道“大人于我儿有恩,在下也不愿有所隐瞒,只是此事却是涉及我孔家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辛秘,还望大人日后能慎重少言。”
麦高坦然地道“本官本也不是多话之人,如今问起此事,实在是因着孔家局势不明,本官也是想弄个明白,日后若是有所差池好有个准备。”
孔致便不再遮掩,直接将孔家为何迁居商丘的原因向麦高讲述了一番,麦高听完也有些震惊,未曾想到其中竟还有这般因由,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原来,大通立国之前,孔家的确一直是居于仙源,直至唐末民变,战乱不休,彼时唐朝皇室自顾尚且不暇,对孔氏家族的优待自是也远不如以往,而圣人的第四十一世嫡长孙孔光嗣,也正是因此,才未能顺利承袭文宣公的爵位。
而因着正逢乱世,当时负责孔庙洒扫的一家仆的后裔,名唤孔末,眼见天下大乱,时局动荡,竟生出了谋逆夺位的野心,遂纠集了一伙暴徒,将当时生活在仙源的孔氏族人一一杀害,最后,孔末又到泗水杀害了孔光嗣,夺其家产,取代其位,主孔圣人祀,公然以孔子嫡裔自居。
而当时孔光嗣的儿子孔仁玉只是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因为当时在外族家居住,所以才侥幸躲过一劫。直至大通立国,已经长大成人的孔仁玉将此事上报给了当时的太祖皇帝,请求处死孔末,还爵位于孔子嫡系子孙。
但因着唐末战乱,又加之时隔多年,那时不论是孔家的族谱宗祠还是家庙祖宅,都已经落入了孔末之手,而且一应证据早已无从追查,如此一来,太祖当时也不好随意处置,于是便将“伪孔”留在了仙源,而夏邑又是孔家祖坟的所在,若是让孔仁玉迁居那里,两方难免又要有所争端,于是太祖便在商丘安置了孔仁玉,也承认了其孔家后人的身份,并将文宣公的爵位赐给了他,而这也正是如今商丘孔家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