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纷纷附和。
现在在刘备集团众人的共识是:袁绍势力强大,能得人心,虽然不是什么英主,但暂时不可与争;袁术势力虽强,却不修明法令,不恤百姓,是下一阶段扩张的目标;曹操善于用兵,且知人善任,是需要削弱的大敌。
刘备于是决定:若曹操攻徐州,则选步骑一万五千,与陶谦共同抵御曹军的进攻。刘备又写信给臧霸,建议他——若曹操进犯,依旧延续此前的同盟,共抗强敌。
既然如此,那么话题又转回到此前商议的议题——曹军会从何处进兵?
王翊当先提出了疑问:“曹操机变无端,善用计谋,如果明公是曹操,明公会这么轻易地让我们探知运输辎重的动向吗?”
“当然不会”,刘备说道,“但是数万人的辎重,不是几百人便能解决的事情,想要隐瞒,几乎不可能。”
王翊点头道:“一般人是做不到,但是曹操和他的部下都不是一般人。”
刘备问道:“子弼的意思是?”
王翊一字一顿,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鲁肃道:“下泰山,过蒙山,顺武水而南,可以直达郯县。而且泰山路多而险,侦骑往来不易,曹操更能攻徐州之不备。”
袁涣知兵又不知兵,问道:“既然泰山路险,必定运粮不易,曹操为何还走泰山路?”
梁习道:“若曹操能在数日之内,连下几城,就食于徐州,那么又何必自己运粮呢?而且曹操身负杀父之仇,大小将吏,必定以此为耻,知耻后勇,不可挡矣,纵然连下五六城,也非空谈。”
于是刘备又决定写信给陶谦,建议他在防守彭城一线的时候,加强对泰山一路敌军动向的侦查,并加强东线的战备。
当然,刘备虽然提出了建议,但是陶谦是否听取,就很难说了。王翊记得,兴平元年这场战争,曹操一直打到了琅琊、东海,攻下城池十余座,陶谦如果不能作出针对性的应对的话,很可能依旧要一败涂地——但站在刘备的角度上看,这并不全是坏事。
陶谦实力的削弱,可以让刘备变得对他更重要,更不可缺少。
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刘备,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当然,刘备不敢冒险,万一陶谦被曹操一口气打崩,那么他只怕哭都来不及。所以即便削弱陶谦对刘备有利,刘备暂时也不会这样做,因为陶谦被削弱的尺度,不掌握在刘备手里,而掌握在曹操手里。
眼看时间不早,刘备宣布散会,众人各自散去。
接下来的几日,王翊这个典农校尉依然非常忙碌,不过好的地方就是,此前建立起来的工作模式已经基本确定下来,基层官吏便能参照范例很好地处理春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王翊好歹得了一些空闲。、
利用这些空闲,王翊又令手下的小吏们分头收集各县的灌溉设施的资料和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开始计划在各县应该修建的陂塘沟渠的数量。
现在刘备辖区内的流民数量很多,因为组织有序的缘故,春耕已经基本完成,接下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些定居下来的流民们依然处于基本没有收入的状况。王翊并不愿意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平白花粮食养着他们——即便只能让人不饿死的配给制,王翊也不愿意——相比之下,采用以工代赈的形式给流民发放粮食,就要合乎经济规律一些。
利用这个机会,在各县开展广泛的水利设施建设,可谓是一举多得,如果顺利,沛国将能多上几百万亩水浇地,粮食产量翻番都不是问题,而粮食就意味着人口,意味着力量。
当然,阻碍王翊这个计划的,并不是缺乏资料,也不是缺乏劳动力,而是缺乏粮食。好在刘备西征极为顺利,缴获的粮食不少,财物更多,赏赐将士之余,全部藏入府库。
虽然这年月粮价极高,但上好的马蹄金和珠玉宝贝还是保留着较高的价值。
次日,王翊就向刘备提出了维护和增修各县灌溉设施的建议。
经过多年的混乱,此前形成的水利设施大都荒废,沟洫填满尸骨和泥土,陂塘淤积不能蓄水,单是农民自发的修护已经无法恢复生产了,需要政府的组织力量。
刘备毫不迟疑,批准了这个计划,尽管战争已经迫在眉睫。在写给陶谦的信中,刘备再次消费了一下人情,向陶谦借粮二十万斛——当然是不大可能还的那种——他陈述了现在的困境,并表明决心,和徐州共进退。刘备并不是把陶谦当做冤大头,因为他在信中还承诺,一旦曹操进犯,他会亲自率兵两万人,帮助陶谦对抗曹操。
两万精兵猛将,值得这个价钱。
为了粮食,刘备也是豁出去了。刘备一共就有五万左右的素质参差不齐的军队,一下子动用小一半,如果战况不利搞不好就会崩盘。不过刘备更明白的是,如果没有粮食,等不到秋收,他这个刚建立起来没几天的草台班子,一样会崩盘。
关键还在于恢复生产,训练军队,只要再给刘备半年时间,一切都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