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纷纷称是。
人言诸葛瑾善做和事佬,果然传言不假。
五月十三日,陆康率军五千人赶到,此时天上已经下起了小雨。江淮梅雨,长的能下一个月,最使人忧愁。王翊带着同僚迎接陆康的到来,对于这位在江淮间很有名望的陆季宁,王翊表现的十分尊敬。
“陆公奋忠志之义,率军远来,辛苦了。”王翊当先迎上前去,与陆康问好。
陆康年已七旬,加上守城积劳,身体很差,但形貌清古,气度仍旧不凡,咳嗽了几声,坚定道:“讨伐篡逆,责无旁贷。再说,袁贼攻我庐江,若非中郎率军攻之,只怕庐江已破,所以应该老夫谢王君才是。”
看来陆康已经知道王翊升任征南中郎将的消息了,不过这也不奇怪。
王翊已经提前派人安排好了帐篷,此时正好安置陆康等人,陆康带来的军队,只能暂时屯在城外。
陆康见王翊告辞要去,道:“老夫有几问,不知中郎能否拨冗与老夫一谈。”
无关之人纷纷退去,王翊方道:“陆公但问无妨。”
陆康虽老,但目光还很锋利,问道:“中郎是为刘征东争地而来,还是为朝廷讨伐叛逆而来?”
王翊闻言一滞,道:“当然是为朝廷……”迎着陆康刀子一样的目光,王翊面色不变,道:“讨伐叛逆。”
陆康点了点头,道:“想不到关东还有征东将军这样的忠义之士。”
王翊很佩服他的勇气,身边只带着几千人,就敢向手握重兵的自己问这种问题。
旋即,王翊恳切地道:“陆公是担心小宗克大宗的事发生吗?陆公其实不用多虑,刘使君一向尊崇天子,纵然以后有伊尹、霍光的地位,也决不会有什么不忍言之事。况且如今诸侯割据,支强干弱,刘使君一心匡扶汉室,便需要帅顺讨逆,剪灭群凶,然后用天下之兵,以向四方。这些事情,理固宜然,也需要陆公相助啊。还请陆公不要心存芥蒂,以让奸雄乘隙。”
陆康问道:“眼下雨季已到,中郎真的要在如此不利的天气里围寿春吗?”
王翊叹了口气——我也不想打这样的仗,可是时间过得飞快,袁术也毕竟还是有一点根基的,不一次把袁术搞垮,腹背受敌的情况之下,如何面对北面日益增长的威胁?
“陆公啊……”王翊沉重道:“如今关东的州郡官长们手握重兵,互相争战,袁绍图谋废立,公孙瓒挟持天使,曹操和吕布相争,动向不明,但一味阿附袁绍。八州之地,只有刘使君心存朝廷,但北面面临袁曹的攻击,南面有袁术的威胁,所以大军不能常在淮南。若不能一举消灭袁术,让他缓过气来,那么以后的局面就更加被动,所以下官实在是等不起了,莫说天上只是下雨,便是下的刀子,也只能咬牙忍着。”
他这番话倒不是作伪,只不过他更担心的是孙策,而非袁术。
陆康不再说话,王翊于是告辞。
“中郎,陈太守传来消息,已经攻克钟离!”王翊刚回到中军,诸葛瑾就把一份钟离来的战报交给了王翊。
王翊刮掉封印,仔细阅读。
原来陈登接到王翊催促攻城的军令之后,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引淮水灌城。从五月九日决水,至十一日,陈登亲自督率各部猛攻,终于攻克钟离,斩杀张勋、陈纪,生俘五千余人,他已经留一部兵马守钟离,亲自率主力南下,准备攻取阜陵、全椒。
王翊当即召集诸将,宣布了这个好消息。
最惊讶的无过于关羽,陈登向来多病,身体比较瘦弱,也不以军略出名。所以当初刘备派他在淮陵治舟师的时候,关羽听说之后,还有所不满。不想陈登引水灌城,一举攻破钟离,声威大震。不过关羽向来敬佩有本事的人,所以很是赞许了陈登一番。
王翊想了想,若是寿春这边也要引水攻城,那么向有成功经验的陈登取取经也没什么不好,便派出一位信使,请陈登派人来指导这边的水攻计划。
很快,诸将离去,王翊铺开一块布帛,写道:
明公钧启:征南中郎将、都督淮扬诸军事、下臣王翊顿首上言。自衔命以来,督军渡淮,以讨逆臣,赖诸将用命,智勇并发,遂先有阴陵之大捷,后有寿春之胜绩。今大军已围寿春,诸将分兵略地,寿春民心,已多归明公,袁军将士,纷纷反正,此翊之有以报明公也。然寿春城高池深,兵、粮俱足,难以攻取。若拘执于旧法,围而攻之,旷日持久,恐时不我待,四方多事,故若能速胜,不更久战。愚意效元龙之法,决肥水以灌城,如是必能速胜。若有罪愆,民怨不平,在翊一身,虽死不怨。又孙策在南,有项藉之勇,周瑜辅之,有范增之智。且策、瑜之相得,情好无间,若伯牙、子期之知音也。又孙策待人,亲而有信,恩义俱全,深荷众心,上下协力,不可当也。愚度江左诸郡,皆非孙策之敌手,若大军北还,江东必为孙策所有,如是为长久之患,甚可虑也。吾闻智者见微知著,绸缪未雨,平乱于未发,殄寇于微末。故翊以为,平淮之后,当以精兵二万,辅以淮楚兵万余,留镇淮南。明公假朝廷之命,征孙策及诸将为官,如其不应,即用兵击之,以绝大患。若愚之所料有差,则亦明公之大幸,则某愿当其罪。翊再拜顿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