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儁道:“曹操曾任济南相、议郎、典军校尉,其后董卓乱政,以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不受,出关而举兵伐董卓,其后数次破贼,被袁绍任命为东郡太守。兖州刺史刘岱殁于王事,州郡共举曹操为兖州牧。”
“嗯……”刘协点了点头,道:“既是如此,可即日遣使兖州传诏,明令曹、吕罢兵停战,不得再起战端。”
朱儁领命,又道:“袁绍所任东郡太守臧洪,为人清正有节,忠于王室,又有干才,臣以为陛下可征为河南尹;冯翊高陵人张既,字德容,先帝时曾举孝廉,其人有容仪,明治略,陛下可征其入朝,或为郎官,或为令长,足可胜任;京兆杜陵人杜畿,字伯侯,名臣之后,扶风武功人苏则,字文师,二人皆少有令闻,能谋善断,兼有治才,陛下也可征而用之。”
这些年朱儁在关中,也并非只是忙于和李郭等人的斗争,他也曾留心关中人物,查访其才能、名声。在他看来,李郭迟早要完,要还天下安定,还是需要忠诚于朝廷的能臣干吏才是。
刘协从善如流,现在的朝廷连个架子都还没有,只要愿意来的人才,他都不介意给他们一份差事做做,反正俸禄不用他支付。
之后,便是韩融、杨奉、董承等几人推荐人才的时间了。
韩融还好,推荐的都是杜袭、繁钦这样的清流名士。董承顾及自己外戚的名声,也不太过分,杨奉竟然要刘协招安河东的白波军。现在的刘协可不比落难之时饥不择食,好歹也需要顾及一下名声。当然出于宽容仁慈的本意,也允许杨奉去信招揽,但并没有给出任何承诺。
刘协忽道:“刘卿,我听说你平定徐豫,多赖齐国王子弼之力。现在尚书台无人,朕想用王子弼为尚书仆射,代行尚书令之职,刘卿以为如何?”
刘备道;“臣所用之人,亦陛下之臣也,听凭陛下选用。”
刘协笑了笑,道:“王卿意下如何?”
王翊道:“臣本刀笔小吏,蒙刘将军拔于郡县,旧恩未报,不敢复图高位。”
“哈哈……”刘协道:“朕戏言耳,刘卿和王卿不必当真。”
朝会于是始散。
出城路上,王翊对刘备道:“帝主用人,贵在平衡,不仅宦官、外戚、清流要平衡,文臣、武将之间要平衡,便是武将之间,也要平衡。如今大将军年事已高,在朝之日不能久,朝中诸将,明公将为首,此必非陛下所乐见,以翊之见,陛下必定会召外将入朝,制衡明公。明公要预先作准备。”
刘备笑道:“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子弼觉得,陛下会召谁?”
王翊抚须道:“不外乎曹操、刘表。”
“嗯……”刘备沉吟,道:“这两个是聪明人,不过和聪明人共事,总比和腐儒共事好得多,倒也不算坏结果。”
王翊道:“陛下留明公在朝,就是想把明公和故吏旧将分开,避免明公势力过大,无法制约。翊担心以后朝中人多之后,党派之争再起,不利于国家大局。明公不如把之前府中和州郡任命的官吏举荐一部分进入朝中,占据要职,这样也能稍稍稳定局面。”
刘备道:“现在我们刚到雒阳不久,还不是时候,这些事以后再考虑也不迟。”
王翊于是不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