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翊顿了顿,道:“其实不要说留守诸官,便是在下,也觉得我们这样援助朝廷,代价过于大了。”
刘备抬头,道:“子弼真是这样想的?”
王翊道:“明公,请恕翊直言,自明公从青州到徐州,朝廷除了授予明公几个职衔,不曾给过明公一兵一卒。徐豫江淮之间,数千里土地,无不是诸军将士们披荆斩棘、捐躯流血打下来的;府库里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匹布帛,都是百姓们辛苦劳作生产而来的。明公要支援朝廷,我们虽然不是完全理解,但一样照办,只是希望明公以后不要后悔才好。”
刘备断然道:“我虽然才智不如子弼,但做事一向深思熟虑,不会后悔。”话音方落,又道:“子弼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王翊道:“自然是因为明公是大汉的纯臣,所以……”
“错……”刘备道:“子弼你一向才智超过我,但这一次,子弼你错了。我这么做,不仅仅是因为我想做大汉的纯臣,而是因为天下人大都希望我这么做。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不但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需要知道天下人想要什么,你明白吗?百姓们想要生活安定,能够安居乐业,想要官府轻徭薄赋,官吏慈惠爱民,我就尽力安定地方、恢复生产;仁人志士们希望我能够尊王平乱,奉天子以讨不臣,我就为朝廷劳心用力,绝无怨言;而那些投机钻营却有才能的人,想要跻身官场施展才能,我也不吝于给他们机会。只有这样做,只有让天下人都能得到他们想要的,我才能得到我想要的。”
王翊追问道:“那明公想要的,是什么?”
刘备摇头,道:“我曾经以为,我已经知道我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但现在看来,我还需要好好想想。在此之前,我们只需要尽力满足天下人的愿望就好了。”
王翊不欲再继续这个话题,于是道:“陛下前几日让我在尚书台任仆射,恐怕未必是戏言,而是试探。陛下知道荀彧是曹操股肱,但还是答应调他入朝为大司农,就是不想让曹操再壮大下去。但是明公的实力比曹操更为强大,陛下想要把我从明公身边调开,丝毫不难理解。若非明公所任之人大都在朝中无大名,只怕陛下想调入朝中的,就不止翊一人了。”
刘备点了点头,道:“所以说为人臣不易啊。”
王翊道:“朝廷让明公为前将军开府。如今朝中只有太尉、大将军和明公三府,明公府中诸掾的人选可想好了?”
刘备道:“不曾,子弼有人选可用吗?”
王翊点了点头,道:“翊举数人,可当明公重用。颍川颍阴人荀攸,智计百出;太原阳曲人郭淮,文武兼备;河东襄陵人贾逵,太原祁人温恢,皆明于治略。这几人除了荀攸当世有名,年近四旬,其余都尚还年轻,不曾知名,可为长远之计。”
刘备笑道:“我猜子弼与他们并不相识。”
王翊道:“明公知我也。”
刘备道:“别人推举人才,都举荐自己的门生、朋友、故吏,只有子弼举人,不论出身来历,一视同仁。”
王翊笑笑,并不多言。他倒是也想认识这些人,但哪里来的时间和机会呢?
正说话间,有使者来报刘备,说有家信到。
王翊见状,便要告退。刘备留住,道:“子弼稍候。”王翊于是止步。
刘备拆开家书,读完大笑,到:“此真非常之喜也。”令人重赏送信人。
王翊奇道:“明公一向喜怒不形于色,为什么收到这个消息,如此喜不自禁?”
刘备笑道:“八月二十一日子时末,夫人诞下一子,家人驰书来报,可惜我不在徐州。”
王翊亦笑,道:“明公可要回徐州?”
刘备稍稍冷静下来,想了想,道:“不,国事家事,国事不可须臾废弃,只能委屈一下家事了。子弼,劳烦你亲自跑一趟,帮我把家人接来雒阳。”
王翊迟疑道:“这……怕是有些不妥,毕竟雒阳还未重建,居住不便。”
“嗯……”刘备点了点头,道:“这倒也是,倒是备急切之间欠考虑了,那便先不接来,我自去信,请宪和替我多多关照。嗯……等过一段时间,可以让他们搬到颍川去,离雒阳近一些,也好照顾。说起来,当初要不是子弼开明事理,备未必能有这段良缘,嗯,等孩子长大些,就请子弼为他取名。”
王翊道:“名字当由宗老、长辈赐予,如此恐有不妥。”
刘备笑了笑,道:“子弼总是满口‘不妥’,有什么不妥的?就这样办。”
王翊只好道:“在下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