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彭城,宽大的公厅里,王翊正对着一幅描述了大汉和周边形势的地图发呆。这是他按照自己的读图、绘图习惯,用厚绢绘成的第一幅东亚全图,虽然显得十分粗糙简陋,但看起来总归比原来那些上南下北的象形地图要舒服,也更准确。
豫州,无疑是这幅地图的中心,而兖州,同样就在极为靠近中央的地方。
那兖州版图上的蓝色和褐色小旗,落在王翊眼中,让他觉得非常刺眼,与之相比,代表刘备势力的绛红色就要顺眼得多。
袁绍久有雄视天下之心,他早年树德养望,在党人之中声望极高,以至于没有多久就做到了司隶校尉,所以后来诸侯会盟,虽有刺史、州牧参加,但仍然以他为关东盟主。如今袁绍势力占据并冀二州,虽在幽州遭到一定的失败,青州大部亦已失去,但实力仍在,加上士人和党人的支持,袁绍的势力决不可小觑。当然,考虑到袁绍那偌大的声名,加上纸面上强大的力量,只要是正常人,也没谁会小看他。
汉人做事都讲究名正言顺,这在很多时候就成了负担。此前刘备为了救吕布,不得不请朝廷出面,调停曹吕之战。但等到要向兖州用兵的时候,又希望曹操破坏和平向吕布开战,这样才有充分合理的借口向兖州动兵。
当然,考虑到诸多因素,特别是刚刚占领青州,此前一番大战,军队疲惫,加上关羽正在青州驻守,徐州和豫州兵力无多。所以,王翊希望等到冬天,最好是建安二年春天的时候,曹操再对吕布动手。这样的话,王翊就有充足的兵力可以接收吕布的残部,并把兖州收入囊中。
但是以曹操的智慧,他不会看不到这一点,所以他一定会趁着这个机会,把吕布彻底从兖州清理出去,这样,无论是在未来的袁刘大战之中左右逢源,还是进入朝廷展开政争,他都有更多的政治资本。即使是军阀们和平建国,那也需要互相斗争和妥协,而纵观历史,好像这片土地上并无和平建国的例子,所以未来如何,还很难预料。
鉴于曹操的多疑性格,王翊决定,调动少量兵力在边境进行佯动,若是能够吓阻住曹操可能的军事行动,那就再好不过了。王翊也知道这样做希望不大,军队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曹操只要稍微分析一下此前刘备集团在青州的兵力规模,就很容易知道,徐州和豫州的军队绝大多数都处于疲惫、残缺的状态,几个月之内根本无法大举用兵。
此前王翊不是没有想过会遇上这样的局面,但青州却是不得不争取的地方,所以就算曹操明明白白告诉王翊,他要趁着徐州和豫州疲敝的时候把吕布干掉,王翊还是会作出同样的决定。
“诸位,这就是我的推断,诸位觉得如何?”王翊在例会上阐述了自己对兖州形势的看法,以征求更多人的意见。
当然,徐州刺史府的诸多属吏,如糜竺、陈端、孙乾、赵商、程秉、严畯等人,多数是不通军事的,具体而言,甚至还不如王翊——至少他也是在一线带过兵的,还负责过征淮这样的大战役,并取得了成功。所以他这么问,也就是走个过场而已,具体如何应对,如何未雨绸缪,还需要王翊自己拿主意。
糜竺首先发言,道:“子弼所预想的曹吕之战再起的可能性很大,但眼下我们既无力出兵,所以除了按照子弼所说的,在边界佯动,以吓阻曹军之外,还应该派快马警示吕布,让他有所准备——只怕曹操动手果断,已经来不及了。”
“哈哈……”王翊笑了笑,道:“子仲真是君子,不过在我看来,若是能借曹操之手,除掉吕布,也不失为一件坏事。吕布反复无常,惟利是视,又不甘在人下,这样的盟友,不要也罢。不过吕布麾下的高顺、张辽皆是良将,并州精锐骁勇善战,若是一并死了,却是可惜。嗯,子仲说得不错,此前数次向吕布供应粮食辎重,都是子仲负责,所以向吕布示警这件事,便也由子仲去办吧。”
糜竺应诺。
孙乾掌簿曹,理钱谷,道:“徐州粮食,多屯于郯城、下邳,府库中尚有钱数亿,粟五十万斛,麦二十万斛,其余菽、草料甚多。而未来一二月间,秋收的粮谷也将大批征收上来,所以粮食的事情,使君不必担心。这次使君能出多少兵,就能供应多少粮草。”
王翊点头笑道:“公祐掌钱谷,真有萧相国之风也。嗯……今年各郡上缴的钱粮等物,除了广陵郡运到下邳之外,其余的都输送到彭城,未来用兵,只可能在北面,要预做准备。”
孙乾应诺。
王翊道:“按照计划,除了关将军留镇青州,徐文嚮守济南相,太史子义守齐相之外,其余各部,包括征发的各郡郡兵,都要回徐州和豫州休整,眼下大半都已还乡,所以梁国和颍川的郡兵已经可以动用,彭城的守兵也可动用一部分,如此算下来,不过一万余人,实在是杯水车薪。”
陈端道:“豫州除了明公属下各郡之外,还有一郡,也有精兵。”
王翊眉毛一挑,道:“文正所指,莫非是陈国之兵?”
陈端点了点头,道:“数年以来,在我们的庇护之下,陈国无兵革之灾,四方财货往来,也多经过陈国。如今陈国可谓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即便出动一半的兵力,也有近万人,目下是不可多得的助力。”
王翊沉吟片刻,道:“陈王有雄武之姿,骆孝远有匡辅之才,君臣相得,又不参与诸侯相争,确实力量强盛,只是他愿不愿意出兵,还在两可之间。不过试上一试,不论成败,也没有什么损失。就算陈王不愿出兵,只要他在边境上布置军队,也足以牵制曹军的行动。嗯,就这样办,我会亲自去信陈王殿下,陈说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