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是由中国、美国、台湾和香港银行和风投出资的半导体晶圆加工企业。
于2000年4月在上海成立,是我国至今为止最大的晶圆加工企业。
其实之前张汝京选址的时候,去过新加坡,香港,但都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支持。
当地政府都认为现在才开始晶圆加工,太晚了,风险也太大了。
而半导体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大投入”,至于能不能见到成效,一定程度上,就只能看运气了。
所以有政府在背后提供各种支持,相应就会有很大的成功率,半导体大厂三星,台积电都是有政府在背后撑腰。
当然,最后中芯还是找到了心仪的地点——上海,为此上海承诺了会给予很多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之后在SH市政府对于中芯国际的大力扶持下,中芯国际开始大手笔的投资新建晶圆厂。
2002年,当时的董事长张汝京在公开场合宣布在未来的5年里,将投资100亿美元扩大生产规模。
在当时,这是100亿美元的投资是一个非常巨大的金额。
它是同期世界晶圆加工老大台积电(T**C)的投资额的5倍,三星的4倍,RB当时12家半导体企业同期总投资额的6倍以上。
如果这些投资都见效的话,现在的中芯国际将无疑已经成为晶圆加工企业中的国际大佬,但是结果大家都知道有些让人心寒。
在百亿美元的巨额投资以后,中芯国际的销售额没有大幅度的提高。
2005年以后,连续亏损,直到2012年才扭亏为盈。
不论是销售额还是利润,和台湾的二强台积电和台联电(UMC)相比只能用望尘莫及来形容。
从2004年上市以后,其股价暴跌后一直在低位徘徊,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僵尸企业“。
如果没有国家的政策性输血,应该早已经被市场所淘汰或成为国际半导体大佬的子公司。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个亏本是作为晶圆领域新人必须要交的学费,最早期的台积电和三星也没少交学费。
……
“你知道三星的反周期性投资吗?”李星灿看着叶雨薇问道。
叶雨薇点点头说道:“嗯!我了解过相关资料,三星的自杀式反周期投资在半导体领域,一直为人称道。
三星投资DRAM内存时,DRAM价格从1984年初的4美元/片一路下滑到1985年的30美分/片。
而此时,三星的生产成本是1.3美元/片。
到1986年年底,三星半导体累计亏损达3亿美元,股权资本完全亏空。
DRAM市场不景气,Intel等美国公司退出该市场,RB公司缩减投资规模和生产能力。
但三星逆周期投资,继续扩大产能,并开发更大容量的DRAM。
1987年,行业出现转折。
美国政府发起针对RB半导体企业的反倾销诉讼案,美国政府和RB企业达成自动出口限制协议,RB企业缩减了向美国的出口。
很快DRAM价格回升,三星开始盈利。
投资液晶面板时,三星也同样采用了反周期投资法。
1995~1996年是面板行业第二次衰退周期。
三星采用反周期投资法,1996年建成第一条3代线,赶上RB企业的生产能力。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三星再一次采取了反周期的投资法,投资扩建液晶面板生产线。
三星在1998年底建成了3.5代线(600×720mm玻璃基板),至此领先当时只有3代线的RB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