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华尔街高管成为美国政府的高级官员或幕僚,顾问。
2008年金融危机,华尔街自己把自己玩脱了,最后靠着美国政府发债救助,印了几万亿美元。
华尔街靠着自己“大而不能倒”的地位,在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依靠美国政府救助,并没有付出多大损失。
自己犯错,却没有损失,有的公司甚至靠着政府救助盈利了,也是见鬼……
而美国的中产阶级,普通人都被掏空,这导致华尔街的声望一落千丈。
后来,2011年9月17号,美国民众发起“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是最直接的体现。
华尔街在美国政坛的影响力,也日益萎缩。
……
李星灿此时想的是未来可能遇到的制裁,该如何面对。
按照李星灿的设想,facebook需要在北美,亚太,欧洲三个市场发达地区完成重点布局之后,才会上市。
这样初步算来,最合适的时间是在2006年的中旬。
上市之后,华尔街的这些吸血鬼的利益就和“Facebook”的利益就不那么一致了,他们就没有理由对facebook进行袒护了。
不过这些人从facebook套现肯定需要时间,这样大规模的套现,没有一两年来酝酿基本不可能。
此时,已经发展成为科技巨头之一的facebook肯定会面临一些“鹰派”议员的攻击,先形成舆论攻击。(就像攻击华为,tiktok一样。)
在他们逐渐套现和形成舆论攻势的时候,金融危机就会爆发了。
此时的美国需要中国来承担金融危机的压力,而facebook也会成为股市上的龙头股票之一,会影响美国股市的大局。
所以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说,这样的打压计划都会因此而推迟。
这就会给facebook一个更长时间的发展期,直到2010年前后,美国从金融危机中逐渐脱身,而华尔街也再无“权柄”。
随着美国大选,奥波马上台,2009年希拉里提出重返亚太,以及之后2012年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显然此时的中美关系开始出现一些利益上的纠纷和摩擦,但是美国对于基本的国际秩序还是遵守的,两国还是合作大于竞争。
但此时的facebook就会在北美失去生存的环境,估计就得退出市场。
李星灿想了很久,也想不出什么解决的办法。
因为这是大国博弈和政治博弈,个人力量显得微不足道。
……
同一个屋檐下的舍友约瑟夫见李星灿已经放假了,还在家里,显然很空闲,于是邀请李星灿参加他们麻省理工晚上的聚会。
李星灿也有些想放松一些,看看麻省理工的聚会是什么样的,也算是见识不同的学校文化。
顺便还可以去认识一下麻省理工的朋友,这里的“理工科”能人可不少。
再者,约瑟夫在自己刚来的时候,对自己也很照顾。
出于这些原因的考虑,李星灿就答应下来了。
……
晚上6点半,在聚会开始之前,李星灿跟着约瑟夫一起认识了不少人,也和不少人交换了联系方式——facebook账号。
当和人交谈的李星灿转换交谈对象的时候,眼睛随意的掠过四周,好像看到了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孔。
这让李星灿匆匆掠过的眼神,急忙的再返回回去确认。
“果然是她!那个像风一般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