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日,公孙浩都在看望亲戚。李元吉便继续研习刚刚学得的剑法身法。这身法经过两日的练习,已经纯熟无比,以后随着功力增加,自然会更上一层楼。
两日匆匆而过,公孙错公孙慧送二人出得公孙府门,公孙浩兄妹泪眼汪汪,公孙错也情难自禁。公孙浩从没有离开过渝州城,这是一家人口首次分离,公孙错仔细叮嘱,怕有任何遗忘。
李元吉向公孙错道:“伯父放心,有我在,必不让浩兄有任何闪失。”
公孙错道:“多谢元吉一路照看他。哎,走吧,走吧!”公孙错挥了挥手,把头扭向一边,公孙慧也埋头哭泣。
李元吉两人人翻身上马,在原地徘徊几许。突然李元吉两腿一夹,叫一声“驾!”挥起马鞭抽在马身,扬长而去,公孙浩也挥泪赶上。
大概行了一个时辰,公孙浩心情才稍稍平复。
公孙浩道:“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李兄,我现在才知道什么是乡愁,才明白那些古人诗词的妙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之人诚不欺我。”
李元吉笑道:“浩兄,才行了一两百里路就有乡愁了,再走一段就是离愁了吧。”
李元吉和公孙浩本来就不是那种古板的人,说起来话倒也有趣,也帮他解了离家之愁。
楚国北面是陈国,李元吉他们打算从蜀国入陈国,再转入晋国,最后入越国。三人大概行了差点一月时间,才来到越国。一路上公孙浩也是大开眼界,路途风光与饮食也与蜀国又有不同,忧愁渐去,取代的而是好奇,连连感慨不枉此行。只是现在九国分裂,各地动荡,难免有那无家可归的人到处流浪,看了让人心中不忍。
这日,两人一起来到一个山脚下,只见青山隐隐,败叶萧萧,山脉一峰连着一峰,一梁接着一梁,绵延起伏。山上隐约气氛灵秀,道路艰险,是一个出家人修炼的好地方。两人也有些旅途劳累,于是想在此游玩两日。
于是两人上山,只见山路崎岖,林木青翠,四季树木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山中清幽淡雅,虽然时值暮秋,但也是鸟语阵阵,有忘尘之感。
这时候只听从前方传来一声吟唱:“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天空中也是异香一片。
从山上下来一位年纪貌似三十多岁的道姑,这人都冰肌玉骨,身姿曼妙,面容清秀绝伦,发髻向后盘起,身穿蓝色道袍,手持拂尘,简直就是仙女下凡。这位道姑向李元吉二人移步过来,公孙浩眼睛直看的发呆。
道姑向李元吉微微一笑:“小道友,久候多时。”
李元吉心中微微一禀,颇为吃惊。忙还礼道:“不知这位仙姑如何称呼。”
道姑笑语轻言:“云霄子。”
李元吉问道:“我与仙姑素昧平生,不知仙姑有何事?”
云霄子道:“小道友,咱们且看看这仙山如何,随我观赏一番。”于是莲步轻移,带着李元吉与公孙浩在山中游览景色。
李元吉笑道:“别张口闭口小道友小道友的,我看仙姑年纪不过三十来岁,我叫你一声姐姐,你也当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