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邑考问得很认真,他是真心诚意地发问,也是真心诚意地想要为莲米解决烦恼。如果莲米回答是,那么他便会想办法把金吒弄走,彻底解决莲米的烦恼。
他并不是在试探莲米,以莲米的性格。不管是对着谁,她都感觉不到对方的试探或套路,她只靠自己的天性和直觉就选择做或不做。她从来都不会用利己的思维去判断,那件事情是否对她有利。这样的一个小姑娘,他又何必用什么话语去试探。
伯邑考问得很认真,莲米思考得也很认真。在伯邑考问出这个问题后,她就陷入了沉思。哪吒很重要,金吒很讨厌,金吒来了,哪吒很不高兴。如果金吒继续在这里,那哪吒就会一直都不高兴。在莲米单纯而直接的思维里,这样的一个逻辑链是成立的。
可是,她的思维里还有另外一个逻辑。金吒是来帮西岐的,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也没有伤害哪吒。他和哪吒关系不好,并不是他单方面的问题,那是他家里面的问题,牵扯到了很多个人。
由以上两条,莲米就得出了结论。
第一,金吒并没有做错什么,不能这样把把他赶走;第二,哪吒不开心的根源是他的家庭,而不是他的哥哥。
于是,莲米便做出了回答:“哪吒的哥哥并没有错,哪吒也没有错,错的是他爸爸。”
“所以?”
“你能赶走他爸爸吗?”
听到这个回答,伯邑考默然,许久之后,他才说道:“自古以来,只有不是的儿子,没有不是的父亲,子不言父过,这是人们得共识。”
“可是,就是他爸爸的错,为什么不能说?”
“因为如果儿子指责父亲,大家就会指责儿子。”
听了这话,莲米又陷入了思考,伯邑考静静等待着,他在等待莲米的答案。这个问题也十分困扰他,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之外,是否还能有新的选择?
莲米思考了很久,忽然冒出一句:“那换个人指责不就好了,我又不是他的儿子,我去骂他。”
伯邑考讶然,他想不到莲米竟会有这样的回答,惊讶过后,他又仔细思考莲米的话,发现这确实是一条路,然而他又立刻想到了其中的漏洞:“你和哪吒的关系人尽皆知,若你去指责他父亲,别人会以为是哪吒让你这样做的,仍然回去指责他。”
“可是,这不是哪吒让我做的。”
“但你的确是为了哪吒这样做的,换句话来说,是哪吒促使你这样做。这对别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仍然会把矛头指向哪吒,把他归为罪魁祸首,加以口诛笔伐,用传统的纲常伦理去讨伐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