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末。
敷衍了一周的作业,夜羽寒是时候将心思花在“量子技术”上了。
夜羽寒拿出自己的大哥大,进入地图,用DNA追踪器成功确定了高木警官的位置,发现他正在一家咖啡厅。
“这个家伙,可能又去找佐藤警官约会去了吧。”夜羽寒又锁定了佐藤警官的方位,发现也是在咖啡厅。
夜羽寒开始静坐着,继续阅读《爱因斯坦的记忆》。这本记忆录里也写着爱因斯坦的一生。
爱因斯坦于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意志帝国(德国)之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是一名商人。母亲宝琳·柯克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演奏钢琴造诣深厚。1880年,举家迁往慕尼黑,爱因斯坦的父亲与叔叔在那里经营一间电器公司,专门设计与制造电器。
爱因斯坦一家是不遵循犹太教规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爱因斯坦学习说话的速度比较缓慢,父母因此很担心,甚至曾经找过医生看诊。他2岁后才学会使用字词,并且养成一种奇怪的习惯:就是每当他想要说话之前,他都会先小声的对自己说几遍,直到觉得满意,才会大声说出来。家人都很担心,怕他以后会有学习障碍。
在4岁或5岁时的某天,父亲送了一只指南针给卧病在床的爱因斯坦,他深深地被磁针展现出的奇异行为所迷住,这成为他以后对物理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之一。
“不愧是伟人,小时候便与众不同了。”
当夜羽寒“翻”到第159页时,也就是“量子穿墙术”的后面一页,这里的内容激起了夜羽寒的兴趣。
“透视?”夜羽寒迫不及待往下阅读。
“书”上大概写了爱因斯坦做的猜想,实验验证以及深入探究,如下:
人肉眼可见的物体,通过光速进入人们的眼睛,若中间有一面墙挡着,则会因为光沿着直线传播而无法进入人的眼睛。我想,究竟如何才能让光透过墙壁呢?
某一天,我碰巧读了一则寓言故事——穿越沙漠的小河。
有一条小河从遥远的高山上流下来,经过了很多个村庄与森林,最后它来到了一个沙漠。
它想:“我已经越过了重重的障碍,这次应该也可以越过这个沙漠吧!”
当它决定越过这个沙漠的时候,它发现它的河水渐渐消失在泥沙当中,它试了一次又一次,总是徒劳无功,于是它灰心了,“也许这就是我的命运了,我永远也到不了传说中那个浩瀚的大海。”它沮丧地自言自语。
这时候,四周响起了一阵低沉的声音:“如果微风可以跨越沙漠,那么你也可以。”
原来这是沙漠发出的声音。小河流很不服气地回答说:“那是因为微风可以飞过沙漠,可是我却不行。”
“因为你坚持原来的样子,所以永远无法跨越这个沙漠。你必须让微风带着你飞过这个沙漠,到达目的地。只要你愿意放弃现在的样子,让自己蒸发到微风中。”沙漠用它低沉的声音说。
小河流从来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放弃我现在的样子,然后消失在微风中?不!不!”
小河流无法接受这样的概念。毕竟它从未有这样的经验,叫它放弃自己现在的样子,那么不等于是自我毁灭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