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颓然坐在地上,愣愣地看着地面,只觉得心中已经全是荒野,没有了任何希望。
从清晨到傍晚,他一直都那样坐着,不动、不说、不吃、不喝。
昌平公主来了一趟,见此情景狠狠讽刺他、骂他,问他如今可知道公主的尊贵不容他有丝毫不敬之举,告诫他以后最好乖乖听话,否则她还能让他更痛苦,更没好日子过。
秋墨语的反应,便是没反应。
昌平公主拉他、扯他,他也任由,最后,昌平公主怒极,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气冲冲地离开。
太子也来了,送来了皇帝的圣旨,命秋墨语出京到荆州宛温县任县令。
秋墨语死寂的眼里,在看到圣旨的时候总算有了一丝光亮。
太子又劝慰几句,但见秋墨语并不理会他,便也不再多说,只道离京之时,他会前来相送。
太子走时,将凤栖梧也一并带走,说是已经同皇帝禀报,已经没有了看守着秋墨语的必要。他们都相信,以商琴的骄傲,在签下休书之后,应该不会对秋墨语纠缠不休。
没人看守,也就意味着秋墨语重得自由。
太子等人前脚刚走,他后脚便跟进,离开公主府回了自己的秋府。
昌平公主得到消息,对他这般不愿留在公主府而发怒。嬷嬷已经很擅长应对她这随时都存在的怒火,闻言劝慰几句,将休书拿出来说,昌平公主立即便欢喜了。
只是,得知秋墨语要去的是宛温县,昌平公主对跟着去有些犹豫。
说起来,宛温县还是她的祖籍之地,开国皇帝便是在宛温县出生成长及起事,一步步壮大到拥军百万的大头目,最终夺得胜利。但宛温地处山区,四周都是连绵不断的高山,进县城的道路是只容两辆马车通过的山路,这还是为了开国皇帝回乡祭祖而特地修建的。至于为什么为皇帝修路都修的这么窄,乃是因为那地方山形陡峭,根本没法拓宽道路。
偏僻、穷困,是宛温的代名词。
作为皇帝的老家,开国之初据说皇帝也曾想发展宛温,奈何那地方地理区位不重要、交通更加不便,物产倒是丰饶,可都在深山之中,想取得一要有本事,二要有运气。加之历届皇帝都还算英明,国库虽然充盈,却不会想大动国库银两去扶持一个偏远小县。久而久之,除了封地荆州的王爷每年会按照祖制到宛温祭祖之外,其余皇族,几乎已经将这个老家给忘了。
若是出宫游玩,昌平公主很愿意跟着一起去。可去宛温任职,而且还一去不知道得几年,昌平公主就不乐意了,当下便要入宫去找皇帝抗议。
还是嬷嬷劝着她,说当日已经晚了,不好再入宫,昌平公主才勉强按捺下,次日一早,便立即命人准备入宫。
皇帝刚下早朝,听闻昌平公主已经等着,并不愿见她。
但他方才在御书房坐定,没看完一本奏折,便听见外面传来吵嚷声,是昌平公主在斥责总管太监,骂他们阻扰自己见父皇,还出口威胁,若是不让,便要将他们砍了等等。
皇帝心里越加厌恶。
又听见太子的声音,在劝慰。又有蜀王的声音,在回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