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粽子作为一种端午节汉族民俗食品,粽子在嘉兴一带流播的历史,至迟可以追溯到明代。明朝万历秀水县志卷一云:“端午贴符悬艾啖角黍饮蒲黄酒,妇女制绘为人形佩之曰健人,幼者系彩索于臂。”明朝崇祯嘉兴县志卷十五云:“五日为端阳节,祀先收药草,食角黍。”而且,随着民间习俗的传承发展,粽子的制作技艺也日渐成熟。明续修四库全书二一五子部谱録类第11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中“易牙遗意”二卷明韩奕撰卷下云:“粽子用糯米淘净夹枣柿轧银杏赤豆以茭叶或箬叶裹之。”“又法:以艾叶浸米裹谓之艾香粽子,凡煮粽子必用稻柴灰淋汁煮亦有用些许石灰煮者欲其茭叶青而香也。”
到了清代,嘉兴民间在清明、端午节食粽的习俗更为具体丰富。清代项映薇着王寿、吴受福增补古禾杂识卷一云:“清明日,攀柳条插户钚,小儿女发间缀柳叶。俗竞以是日前后上墓祭扫,焚烧纸钱村人聚观,分享角黍。”“重午日,梁间贴朱砂辟邪符,胆瓶供葵花、艾叶,正午饮菖蒲雄黄酒。闺人作蟾蜍袋、蒜葫芦、金蜘蛛、绢老虎、钗梁缀、健人符市上筛锣击鼓,跳黑面钟馗、红髯天师南湖观竞渡。”
“禾城四门,风景各殊。昔谚有曰北门米脚子,南门大粽子,西门叫花子,东门摆架子。盖北市向多米行南市极短,止通乡儎,无大店铺,仅见粥糕团小经营,而某家角黍最大,乡下人竞趋之。”可见,当时,粽子已然成为民间流传甚广的美食。
除了传统习俗对嘉兴粽子的流播产生重要影响外,嘉兴地区悠久灿烂的点心文化也推动了粽子制作技艺的发展。嘉兴粽子受“嘉湖细点”茶食的制作技艺影响颇深。明朝中叶,东吴西浙,饮食丰富奢华,嘉兴湖州一带的茶食品种丰盛而且做得十分精巧细腻,被称为“嘉湖细点”,驰名江南。周作人再谈南北的点心一文记云:“点心招牌上有常用的两句话,我想借来用在这里,似乎也还适当,北方可以称为官礼茶食,南方则是嘉湖细点……”至清朝末期茶食品种之多不可胜数,粽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中,嘉兴粽子的飘香美味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淘宝网上不少商家都借此大做宣传:记者搜索“舌尖”二字,结果中居然有超过半数都指向“嘉兴粽子”。这些粽子通常采用真空包装,保质期多为常温下6个月。在诸多口味中,蛋黄粽成为销售冠军,豆沙、鲜肉粽紧随其后。
总结:记得小时候总是在端午节家里才会包粽子,糯米里面放一颗大枣沾着白糖吃的不亦乐乎,没有那么复杂的工艺,但在我心中比嘉兴粽子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