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大明庶吉士 > 第十二章 南下掌翰林

第十二章 南下掌翰林

于是李春芳才小声说道:“若是往日,这可能还算是一个高升,但是在如今这个时间点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

沈秋赶忙点头,一副洗耳恭听的架势。

李春芳再次挥手拉进三人距离后,才说道:“你可知道,如今的掌院学士早已经病入膏肓,卧床不起多日。这些日子日渐严重起来,早上听刘侍讲和人聊起来时,说已经两天没有进食了。”

沈秋立马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虽然南北两京都有翰林院,而明眼人都知道,北重于南。

此刻,掌院学士有缺,必然会有一番人事调动。而严嵩因为年资已足,该当升迁,哪怕是接替一个侍读或是侍讲学士的位置。

这都是天大的机遇,而内阁却做出决定让其前往南京,这明显是把他调出京城,不让其接触皇帝啊。

当然作为补偿,就是让他署理南京翰林院,要知道已这补偿也不算小了。

南京侍读学士也就是一个并不重要的职位,但是再加一个署理翰林院。这个就厉害了,其实简单说,现在就是代理翰林大学士,只要不出什么大问题,将来是直接实授翰林大学士。比起那些不知官路何在的侍读侍讲学士来说,他这是摆明了钦点下任掌院学士,只需要循规蹈矩,就可以稳定升迁。

虽然和京城那个翰林院大学士不是一个档次的职位,但是在官阶上那可就是同样的。

将来只要打点到位,那是直接可以平调,甚至是高升入京城的。

先前的乔宇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由南京兵部尚书,一个只能管辖大明南部几省各卫所的衙门。直接高升到北京吏部尚书,真正接管大明王朝权利中枢的重要部门。

这可是从南京闲官场,一跃成为大明王朝最重要部门的尚书,往后官员任免罢黜全掌其手,权利不可谓不大。

这么看来,去南京未必全是坏事。毕竟留在京城,由于竞争压力大,能不能混到翰林院大学士都不好说。

这也许就是严嵩接到任命后,什么都没说,直接谢恩后南下的原因吧。谁能说这以退为进不是一个合适的策略呢?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又焉知非福呢?

“我看,这是首辅大人,再给杨慎创造机会啊。”李默若有所思的说道。

李春芳赶忙出手捂住李默的嘴,焦急的说道:“你这张破嘴,什么都敢说。这大明官场你还要不要混了?”

……

本来说带着两个去吃一顿,结果二人说自己两人不像沈秋这种运气好到没谱的人,能得到皇帝青睐。

以一个庶吉士的身份,在大明官场已是名声遍地,官运之通途已经没什么疑问了。

而他们只有在翰林院认真学习,好好表现,将来才有机会混到上面去。否则若是过不了两年后的散馆考试,还得发往六部效力,那可就浪费了三年大好时光了。

沈秋一直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一样,如今被两人这么一提醒才发现。即便是新科状元杨维聪,所受到的待遇都没有自己强。

难怪,对于自己会有那么多的流言蜚语啊。真是天妒英才啊,不对,自己还活着呢,用这个词不太好。

那就换一个词,优秀的人总是遭人妒忌啊。

哈哈。

看着天色还早,沈秋想起了望远镜的事,虽然兵部还没有给出具体数量,但是基本上已经是板上钉钉的铁事了。

沈秋想,这事也该和赵启德夫妇通知一下了。让他们早点开始准备材料,反正这玩意越快越好。

今日车行,老黄还在。一个眼神老黄就默契的载着沈秋出发,前往李家窑。

今日心情不错,沈秋一路上和老黄有说有笑,时间也就过得飞快,不多时间就到了李家窑。

老黄老样子,远远的等着。

沈秋见到赵启德后,将望远镜的事情,以及和那个村子间商议好建大基地的事情说了一通。

有订单,赵启德自然高兴非常,哪怕如今自己根本忙不过来,但是对于能挣钱的订单,他还是非常欣喜的接受了。

和赵启德聊了一段时间后,沈秋发现,这个世界还真是应了那句话。

需求推进社会进步。

赵启德的作坊如今已经进入了,夜班模式。说是夜班其实有点牵强,因为也就干到晚上八点那个样子,所以算是加班。

提高产能,要么改进工艺流程。要么就是增加工作时间。

但是对于新基地的建设,赵启德还是没有下定最终的决心。

于是沈秋开始做起了赵启德夫妇的思想工作。如今掌握核心科技的就是赵启德一人,最多算上半个祥嫂。连很多具体配方细节,沈秋都不知道。

而这种配方,一般都是父子相传,而赵启德两个儿子都还未成年,且如今已经被赵启德送去城里读书去了。

本着保密的原则,沈秋建议他们夫妇二人可以分开两地。祥嫂继续主持这边的生产任务,而赵启德前往新建基地进行大规模生产。

当然沈秋表示,如果赵启德能够收徒弟,那是最好的。

听到收徒弟,祥嫂眼前一亮,赶忙朝着赵启德问道:“当家的,我那个大侄子今年十九岁了,一直在家干农活,你觉得那小子怎么样?”

这可是自己,大舅哥的儿子,赵启德想了想,点点头道:“那小子,从小就挺机灵,也是自己人,我看行。”

祥嫂当即喜上眉梢,一拍桌子道:“那好,明天我就回娘家一趟,看看老娘,顺便把这小子带回来。”

当即赵启德就一阵点头,肥水不流外人田,外侄也是侄儿啊。

原本留下两个窑洞继续烧制瓷器,由于生意太火爆,最终这两座窑洞也改造成了生产玻璃的池窑。

回去的路上,沈秋和老黄闲聊了起来。

“老黄,这么多年,你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这事像勾起了陈年旧事,老黄打了马屁股一鞭子后,洒然笑道:“我啊,年轻的时候跑过不少地方,最西边到过西安府。南边跟着运河上的船去过杭州城。至于北边,跟着商队到过边境,和蒙古人做过生意。”

沈秋原本只是随口一问,没想到老黄居然去过这么多地方。如今是大明,出行方式与后世区别非常大,所有的路都需要一步一步走过去,即便大运河上的船,也是一桨一桨划过来的。

行路难,这也是这个时代不少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出过县境的原因之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秦末之霸王再世唐刀陌刀草原铁骑,生化大军大秦:签到天下,霸临大秦大唐:公主逆天路大秦:开局直接坑害刘邦!穿越古代无理造反黑魔法三国传清末崛起之第二次上帝之鞭我也穿越了君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