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何不妥?
既是考校,自然是要出其不意。
作为太学学子,学堂里教授过的学问本就是要熟记理会,如果咱家再去考察一番,不是多此一举吗?
惟独太学之外的学识,倘若考校起来,他亦能对答如流娓娓道来,那才是方显太学学子的非凡本色。”
李中使眼睛一瞪,“啪”的将手中的书卷掷进书柜,振振有词的说道。
这便是有些不要脸了!
众人心中皆是嘘声一片。
然而,这李中使强词夺理,明明是胡搅蛮缠,但粗粗一听,一时间,却又是令人无法辩驳。
或许,诡辩的力量,便是如此。
作为太学祭酒,黄恺凤乃是正人君子,学界领袖,但面对李中使这种死不要脸的得势阉人,心里虽是鄙夷不已,却又无可奈何,不敢明着犯顔得罪。
他暗暗叹息,将同情的眼光看向独一人,想说什么,愣怔了片刻,却又不知说何为好。
“黄恺凤,时辰已是不早,贵妃娘娘尚等着咱家回宫禀报呢!你一个堂堂太学祭酒,莫非连考校学子的差事也办不了了吗?”
李中使见大家都愣在当场,不禁有些得意,阴恻恻的催促道。
黄恺凤无奈,扭头又瞧瞧独一人,却奇怪的见他依旧长身玉立,脸上不但没有惶恐之意,反而挂着淡淡的笑容。
可怜的孩子,大约是吓傻了吧?
顿时,黄恺凤的怜悯之心,膨胀到了极点。
说实话,这种考校,完全就是故意刁难,不想给人活路。
世上的学问千千万万,无以计数,莫说一个年轻的普通学子,就是学富五车的大儒学者,在这种毫无章程的无赖考校之前,也是免不了一个铩羽败北的下场。
他顿了顿,转身面向书柜,目光从一摞摞的书卷之中扫过。
蓦地,一本书籍的名字在他的眼前一掠而过,令他的双眼一亮。
这是一本《太上感应篇》。
道家的经典著作。
他心中窃喜,伸手将此书抽了出来。
这,便是打算给独一人放水了。
......
......
北宋,南宋两朝。
虽然号称儒,佛,道三教并重,但实际上,出于以下两原因,还是倾斜于道教(含道家)的。
一是宋初所奉行的黄老学说及黄老之治,与民休息,静以致治,无为而无不为,适应大乱后的统一政权,能迅速将社会导向安定。
显然,黄老思想与道教(道家)是有较多且深的契合点的。
二是太祖赵匡胤夺天下于幼儿寡妇之手,需要道教的符命来神化自己是真命天子。
两宋历代帝王都明里暗里推崇道教,积极修撰道教典籍,兴建宫观,手段不一而足。
而理宗皇帝最大的崇道活动,则是不遗余力的推举道书《太上感应篇》。
上有好者,下便甚焉。
可以说,到了理宗末期,南宋官民,家家户户,几乎都藏有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