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想到帮李君羡安抚后方,李二自是也想到过出行洛阳的安全,前几日在朝会上有心晋升李君羡为三品郡公,可惜,经程知节随口一语,顿时引起朝官非议,不得不先晋升半级,为忠武将军。
那程知节继室可是出身清河崔氏,经过年初氏族志一事,早就看出李二有打压山东氏族之心,若是光明正大给李君羡一个名分,虽有监工修筑魏王宅院作掩饰,也难瞒过氏族,此后洛阳举措,必是阻力频频。
最重要的是,李二虽有心压制氏族对皇权的侵犯,但如今的政权体系还不能深透到郡县以下。正是出了州郡,百姓只认当地势力,皇权只不过是法理上拥有民众,而且朝廷律法在某种程度上还要借助宗族势力,方能有效施展。
在朝廷政权没有筑建完备,深入郡县之下,有效控制每一乡每一里之前,皇权短时内还是需要借助氏族之力,才能达到有效控制百姓。历史中,也是在黄巢起义后,他的小弟朱温,将士族这个阶层彻底移除士农工商的体制,由两宋至明清逐渐演变为官农工商,才慢慢完成了皇权深入郡县的历史任务。
李二虽不是穿越者,懂得历史进程,却也明白,如今的大唐体制,不具备转瞬之间,剔除士族这个阶层的能力。必须在软化当前大唐各大氏族对皇权侵犯的同时,有一个中间媒介,来代替皇权对郡县之下的控制。
这个问题的答案,隋朝已经给出了科举。
贞观以来,李二也在不断大力推行科举,吸纳人才,奈何士族经千年演变,已然根深蒂固,牢牢把控天下资源。平常百姓想要凭科举入仕,仅书籍一项,就得耗费多年积蓄,更别提笔墨纸砚等,大唐如今无法普济的读书日常资源。
古人的认知中,不可能有人面面俱到,于一朝一代之内完成此项大举,李二一再犹豫启用李君羡,除了谶言、星象的担忧,更重要是他自己敢用李君羡,后代未必敢用,一旦中途有变,必然伤及国本。
此举与变法无异,前有秦国商鞅,后有北宋王安石,都是因为帝王交接,而间接导致变法失败。
如今李二有此心思,乃是他盘算许久,欲以李君羡为本,先于洛阳打开局面,而后不断启用新材,借李君羡之能,形成一股势力,保证在皇权交接之后,压制氏族的力量能源源不断,少说也要持续三代帝王。如此,大唐方有能力将士族剔除与皇权之外,形成新的体制。
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李二能想到如此深远,盖世之主,绝非浪得虚名。
一番交心,已是天色麻亮,除了途中因假睡而真睡过去的李勣,魏徵听得是津津有味,更是明白,李君羡此番设局哄骗李二出宫真正目的,是想求一道保命护身符。然而,就目前形势而言,皇权与氏族之间的关系,还不容李二明目张胆打压、剔除,若是给李君羡保命符,一旦亮出,也就意味着,李二正式与氏族撕破脸皮。
如今朝武,人人翘首期盼与氏族联姻,李勣不就是其中一位吗?前几日,李二刚动心思,晋升李君羡为郡公,程知节顿时就坐不住了。仅他背后的清河崔氏子弟,于朝中任职者已有不少,加上地方官吏,稍有异动,便是对皇权的巨大威胁,更是对大唐安定的威胁。
简单来说,若李二给了李君羡护身符,李二自己又与何人所求护身符,真以为能拿骗小孩的君权神授,忽悠那班氏族啊?
李二之所以一直死死紧握军权,其中一项,便是他大刀阔斧之时,万一有失,能借武力暂时镇压氏族。只是真若到了要借武力镇压那一天,就已经说明,动摇了国本,以李二的自视甚高,绝不会允许出现此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