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弘明确表示,燕、赵两国要重新封以宗室为诸侯王,并要跟宗室长辈商谈决定具体人选后,朝臣百官便已经明白,此事,刘弘没打算民煮。
不过对此,多数朝臣也只是暗道一声可惜,旋即有些不甘心似的旁敲侧击:齐王、代王入长安已逾月,按制,当回国了。
凡事插一脚,不管有用没用,都说两句找点存在感,这也是官僚阶级共有的特性了。
听朝臣们提起这件事,刘弘才反应过来,不知不觉之间,自刘恒、刘襄二人于十一月初到长安,已经过去将近两个月。
吕后驾崩于九月,到十月中旬,诛吕之事便已经尘埃落定。
不过在齐王刘襄自荥阳出发,赶往长安争夺皇位的时候,代王刘恒早已出现在长安城中了。
这么说来,刘恒大概在十月末便已抵达长安,刘襄则晚一些,大约于十一月初抵达长安。
汉制:诸侯王三年一朝长安,除此之外,无诏不得擅离封地,违者以谋逆论处。
通常情况下,汉室的诸侯王除非与皇帝十分亲密,每隔一年半载就收到传召,否则,就只有诸如太后寿辰、太后驾崩、皇帝寿辰、皇帝驾崩,以及每三年一次的例行朝长安,才能从封国来一趟长安。
并且,诸侯王在长安停留的时间,也有着明确的期限:一个月。
通常情况下,在诸侯王来到长安第二十五天左右,朝臣们就会隐晦的提醒皇帝:应该命令该诸侯王回国了。
如果满一个月之后,那个诸侯王依旧没有识相的自请回国,那百官就会十分严肃的弹劾其眷恋不去似有不轨!
历史上,景帝登基之后,太后窦漪房便经常以思念幼子为由,令景帝召梁王刘武朝长安,一留就是小半年。
是时,对窥伺大位的胞弟刘武,景帝便时常派晁错出头,弹劾其眷恋不去有违祖制,然后自己再跳出来唱红脸:太后思之心切,慰留梁王。
而刘恒、刘襄这次滞留长安,则算是少有的特殊情况了二人此次朝长安,原本是来做皇帝的
最终皇帝没做成,正主刘弘还全须全尾回到未央宫,二人的处境顿时就尴尬无比了。
刘襄还好一些,起码是竞争失败者作为曾经的成功者,在百官眼里,刘恒的处境无疑十分尴尬。
而对于刘恒此次入长安的性质,虽然刘弘私自定义为朝供,但拿不准刘弘态度百官,自然是不敢主动提及诸侯王就国之事,以免被刘恒牵连。
不过在今天,刘弘毫无疑虑的提出燕、赵之地需要新的诸侯王镇压,并且要向宗室长辈请教具体人选之后,百官也明白了刘弘地态度。
高皇帝刘邦诸子,如今尚存于世的,仅代王、淮南王而已!
刘弘口中的宗室长者,无疑就是还活着的高帝诸子中,年纪最大的代王刘恒。
想了想,刘弘还是决定慰留刘恒一段时间这次事件,将来必定会载入史册而刘恒的历史地位,将取决于刘弘的举措。
对于刘襄将来可能会被太史公写成窥伺大宝的齐哀王,刘弘表示爱咋咋地但刘恒,刘弘却不能放任其背负窥伺大宝的罪名。
如果朝臣刚一提出:该让代王、齐王就国,刘弘后脚就答应,那与齐王刘襄同一时间离开长安的刘恒,将不可避免的被朝臣视作齐王一流。
而刘弘的目的,则是要让刘恒这次朝长安,变成刘弘传召的性质。
所以,无论是出于传召的角度慰留一番,还是为了让刘恒和刘襄错开回国的时间,刘弘都要让刘恒比刘襄晚一些离开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