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非惠帝子!
一句话,直接将刘弘地皇位合法性全面否定,更是直接按下一个伪帝吕弘的大帽!
光此一点,就足够让刘弘绞尽脑汁,探寻解决之法了。
在通讯手段约等于无的封建时代,一块好的大义旗帜,往往能为叛乱一方提供效果极其显著的精神增益。
如吴楚之乱前期,在诛晁错的大义旗帜下,吴楚联军可谓战意高涨,势如破竹,不过旬月,就从遥远的东南沿海一路抵达梁都睢阳。
结果长安刚传来晁错身死的消息,发现自家王上并未退兵的联军士卒,终于明白过来此次战争的性质是叛乱,旋即军心大乱。
在睢阳城下死磕月余之后,号称战员一百二十万的吴楚联军,在周亚夫奇袭淮泗口后土崩瓦解,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最终不过三月而平。
而刘弘如今直接被否定皇位,甚至是刘姓的合法性,使得刘弘陷入了极其危险的舆论劣势之中。
若不做出有效应对,刘弘甚至都无法保证,身边的禁军侍郎之中,会不会有忠臣义士要借刘弘项上人头一用。
即便不考虑这些因素,光论最直观的的战略局势,相较于景帝刘启,刘弘也有一个极其重大的劣势梁国!
历史上,吴楚联军一路高歌猛进,可谓是通过一次武装游行,就顺抵达梁都睢阳。
只要睢阳城破,关中门户就将打开,摆在吴楚联军面前的,就将只剩一道函谷关。
实际上,若是吴楚联军攻下睢阳,根本不需要再攻打函谷关到了那一步,长安城内自会有择木而栖的良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在吴楚大军赶到长安前,将未央宫清除干净。
就如同刘恒入长安时,夏侯婴和刘兴居清扫刘弘那样。
但最终,睢阳成为了吴楚联军的滑铁卢,以及最终的葬身之所。
究其原因所在,则是因为:早在刘启尚为储之时,文帝刘恒便对吴王刘濞可能发动的叛乱做足准备,在不断加强梁国军事力量的同时,将刘启的胞弟刘武封为了梁王。
刘启登基之后,在推行削藩策的过程中,也是时刻进行着诸侯叛乱的准备工作送往梁国的武器辎重,自削藩策问世到吴楚大乱间,可谓日日不断。
历史上面对吴楚联军的睢阳城,可谓是重兵驻扎,箭矢粮草富足,战员精锐更是有太后亲子,皇帝昆季坐镇!
而如今?
梁王刘太,现在还在未央宫内,在几个表兄弟的陪同下读书呢!
没有诸侯王坐镇,也没有事先进行战略准备的梁国,完全无法和历史上梁孝王驻守的睢阳相提并论!
就算睢阳勉强守住,叛军也同样可以选择其他路线。
吴楚之乱最终被镇压,并不是完全由于未能攻下睢阳。
西取睢阳,从而进发荥阳的战略目的失败,自然是对吴楚联军的重大打击,但真正让吴王刘濞绝望的,是坚壁清野驻守下邑,阻断联军向北绕道方向的周亚夫大军!
而现在,刘弘既不能确保睢阳不失,也无力派出一位周亚夫那样的战略家,将叛军主力全部拖在睢阳城外。
对于内政外交,刘弘自是可以通过后世积累的知识储备,以及超强的记忆力现学现卖,但这种具体到战役的战略方案,无疑不在刘弘地认知范围之内。
“陛下,臣愚以为,旬月之内,叛军尚无以攻至梁国。”
一声苍老的拜喏自身后传来,将刘弘紧锁于堪舆上的目光拉回了身后,济济一堂的军方将领身上。
“卫尉但言无妨,朕当躬闻。”
闻言,同样面色沉重的虫达稍一拜,旋即走上前,来到高挂于梁木上的堪舆前,手指点在了一个巴掌大的圆圈之内。
“陛下且看,此齐都临淄。”
“叛军即明传檄文以起事,自当先于齐宗庙祭告先祖,以章其举之所正故檄文发出之日,叛军当仍于齐都左近。”
说着,虫达的手向右稍一划,再道:“琅琊之兵既归于逆贼之手,则可知叛军当滞于临淄,待琅琊兵自东而来,与叛军会作一处,再行西进。”
言罢,虫达将右手缓缓移回写有临淄的圆圈之上,展开左臂,将左手放到了另外一个圆圈上:睢阳。
“且不论道路曲折,山川相阻,自临淄至睢阳,便远至千里。”
“若叛军过郡县而不攻,避道而行,日行当不过五十里。”
“如此,叛军若自临淄而西发睢阳,当耗时月余。”
气喘吁吁的将手收回,虫达稍调整气息,才继而道:“且夫沿途郡县,多以高皇帝之故吏勋臣所充,见此变故,亦当有所作为。”
“睢阳之防务,陛下或可缓虑为今之首要,乃传诏车骑将军:严锁燕赵之道,以免叛贼外结匈奴,以为祸害”
将自己的看法尽皆吐出,虫达便吃力地外下腰,深深一拜。
不过几个月,原本硬朗的虫达便如大病初愈般萎靡了下去,眉宇间锐意不再。
看着虫达在短短几日之内便深弯下的脊梁,刘弘纵是万般哀痛,也只能苦涩的长叹口气,将目光移到一旁。
老虫达,也没多少日子了
顾不上为虫达见底的寿命哀愁,刘弘便强整面色,将目光移回堪舆之上。
虫达说的没错。
齐都临淄与梁都睢阳,其直线距离便超过了一千里。
若算路程,恐怕齐军要跨越一千五百里以上的距离,才能抵达睢阳。
哪怕按最悲观的齐军一路武装游行,没有遭遇任何抵抗,且保证按汉室郡兵每日五十里的标准行军来推算,叛军也要起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抵达睢阳城外。
一个月的时间,刘弘可以做很多事情即便如今已经过去了十天。
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切断叛军和匈奴人之间的道路,避免匈奴人在这种情况下横叉一脚,使本就混乱得局势再添一份混浊。
思虑良久,刘弘面色一沉,下达了自站起之后,未央宫所发出的第一道命令。
“着匈奴使节觐见,以商代王女嫖外嫁匈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