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上来说,第二军、第三军属于旧军队的改编,有一大半都是帝国城卫军体系的士兵,少部分是警备队的成员,还有一部分则是征召的新兵,工人农民都有。
这样的一支军队,打恶仗肯定是不行的,但打顺风仗的话,就没有多大的问题。
现在把他们调来负责包围帝国军二十多万人,每天只是开炮放枪,他们也能够胜任。
正好借着这个机会练练兵。
而第一军的三个主力师,加上原本分散布防、被紧急抽调回来的军直属部队,整个编制内约十万人,秘密运动到帝国军援军的必经之路附近,准备打一个伏击战。
这次的目的不是包围、也不需要全歼敌军,只要把他们击溃、让他们逃回去就行。
敌军分两路前来。
短时间内,第一军只能选择击溃其中一路。
但另一边也不能让他们好过。
起义军三个军,加上新业城的总指挥部,各自派出三到六人不等的战斗小组,携带包括迫击炮、地雷等各种武器,共计一百多个这样的战斗小组,专门负责游击、袭扰,迟滞敌军的进攻。
而且还有轮换的小组。
他们的作战目标,就是尽可能的拖住另一路敌军。
这是总的目标。
“只要达成这个目标,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都行!”
具体应该使用什么战术,应该由战场的环境来决定,而不是来自高级将领的微操。
有了目标、有了动力,基层指战员自己就会想办法完成任务。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一百多个作战小组、上千个指战员,想出了各种奇奇怪怪的办法,迟滞帝国军的进攻、带着他们在山区里兜圈子。
利用迫击炮、地雷、狙击、夜袭等方式,造成帝国军上万人的伤亡,成功拖住他们近半个月的时间,超额的完成了任务。
而就是在这段时间内,第一军主力成功的实施了伏击战,将十多万帝国军彻底击溃。
帝国军一溃千里。
此役帝国军伤亡三万多,被俘五万多,成功逃回去的,估计不足五万。
被俘的多是伤员。
现在这个年头,如果是敌军的伤员,一般是一刀给个痛快的如果是己方的,大多也是任由自生自灭。
因为医疗资源很紧张,只能保证少部分。
但起义军就不同。
己方的伤员都会得到很好的救治,帝国军的伤员也是能救的都救,这一方面也是政治攻势。
击溃帝国军的一路后,第一军主力就进行短暂的休整。
主要是移交俘虏、补充人员、弹药等。
大约一个星期后再次出发,进攻被各作战小组袭扰的、已经进退两难的另一路帝国军。
实际上,听到另一路友军被击溃后,他们就想要撤退了。
但进攻无法进攻,撤退也无法撤退。
起义军的作战小组死死的咬着他们,让他们半个月只推进不到一百公里,后退也没能退到安全的地方。
直到第一军主力赶到这里,向他们发起总攻,各级军官才不计伤亡的驱赶士兵开路,愣是用底层士兵的生命为他们趟出一条安全的道路,一伙败将带着残兵逃离了。
穷寇莫追。
连续作战多日的第一军,也没有多余的力量去攻城掠地,只能够撤回白石城休整。
连续两场败仗,帝国军暂时也不会轻举妄动了。
于是“白石包围战”就进入到最后一个阶段:做好长期围困帝国军的准备,同时也要进行劝降等工作。
……
用一个军的兵力,快速攻占整个西南地区,还先后包围、击溃了近六十万的帝国军,“赤瞳”这个名字顿时就传遍整个大陆。
虽然近些年来,帝国军整体上就没有打过几场胜仗,全靠少数的几个将领撑着。
但几十万帝国军精锐的失败,这还是第一次。
而且败得如此彻底,根本没能对起义军造成多大的杀伤。
从开战到现在,起义军伤亡还不到两万,其中阵亡的不到四千。
战损如此悬殊,主要是因为起义军装备的新式的枪支,射程威力都比帝国军的要高,帝国军很少能够冲到起义军面前的。
而且起义军还有迫击炮、步兵炮等武器,不懂防炮的帝国军被炸死炸伤了很多。
当然帝国军也不是完全没有战斗力。
几个月大大小小的战役下来,还是给起义军造成一万多人的伤亡。
见识到起义军运用热武器的方法后,聪明的帝国军也懂得运用枪支来作战了。
起义军的伤亡,大多是由这部分的帝国军造成的。
这次帝国军败退,休整补充的同时,显然也会考虑全军列装制式热武器。
战争就是这样。
如果不懂得从战争里学习战争,那就只会被战争毁灭。
但他们到底还是晚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