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毙完一群死尸装扮的麻匪后,众人休息去了。
换镜头,黄四郎塔楼上观察城内景象。
终于轮到王致文上场!
此时的王致文经过化妆,梳了个大背头,留着小胡须(绝不是《一步之遥》那个瘪三形象),一口镶金牙。虽然俗气,但骨子里透出来的那种贵气似乎与生俱来,偶尔哂笑一下,俨然就是富四代黄四郎本尊。
“霸气外露,找死!”
王易拍电影的速度极快,剧组里的工作人员也没未见过电影还能这么拍,差点以为他在九十年代的香江进修过。不过这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也使人觉得爽快,毕竟摄影团队,美术服装道具团队都不是拿的死工资,而是按一部电影来算总价。也就是说无论电影拍一天还是三个月都是拿一样的钱,拍得越快他们越轻松。
至于拍摄结束后,在各大电影奖项上,能否获得大奖就看他们运气了。确实是运气,假如电影大卖,自然会有更多的人关注里面的服装道具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来分析电影成功的各大关键要素;假如电影惨败,那基本没人管它死活,哪怕颁奖评委想开小灶都得考虑下颁个冷门的奖项出来,除了影响口啤收视率外还会不会被网友以为收黑钱。到时能否在这行里顺利混下去都成了问题。
所以历来电影相关的奖项都和电影息息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电影奖项内地普遍为商业类型的天下,大家拍电影也多是从钱的角度出发。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专注艺术不动摇的王嘉卫和许安华,以获奖为主,每每拍完就送到浪漫之都的法国参加戛纳电影节评选。
国内也有许多拍完部一看就感觉赚不到钱的电影,或者拍完后没钱广告没有宣传力的电影,都会去戛纳碰碰运气。没准就在戛纳这个好货垃圾的杂烩收容站里被幸运大奖击中,从此渡上金装一飞冲天呢?
这些得奖的作品好比出口转内销的进口货,只要从海外归来的就是要高人一等,哪怕拍成一坨粪,也有大把人愿意去舔下。并且为了掩饰看不懂莫名其妙的内容,总会写一些散文式的评论观后感来抒发感慨!
也有不从商业角度,也不从伤春悲秋的艺术角度出发,只为某一件能调动人情绪的事件出发拍的小众电影,专为一部分人服务,由于杂而多如鸿毛,略过不表。
此时的王易思维里根本没有艺术概念,电影向来只分为好看和不好看。不好看的,哪怕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比如《拆弹专家》就是不好看;好看的哪怕没得奥斯卡金像奖,比如《阿凡达》就是好看。
《让子弹飞》无疑就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霸气而不俗气,直白而不失内涵!
在接下来的十一天内,王易以神乎其技的速度拍完了整部电影所有的素材镜头,快得连杀青宴都懒得举行,除了几个到期离去的主演外,其余的配角们还以为电影没拍完在酒店等通知。
剩下的两天就是剪辑和后期添加音乐配音,是的,电影拍完镜头并不代表结束,只有将其剪接完成个一顺畅的故事才叫拍完。
音乐《太阳照常升起》加上,出错的配音也改好,特效加好,字幕添加,整部电影完工。
这是王易第一次当导演,第一次从头到尾参与制作负责统筹全局的电影,盯着眼前剪辑完毕的母带,王易按下了播放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