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朱尚炳和三卫兵马近两万士卒,一个下午两个时辰都在演武中度过。
这期间,朱尚炳在士卒们中途原地休息的时候,下到高台走近他手中这支唯一的军事力量。
“辛苦了,大家都辛苦了。”
朱尚炳的行为,不仅让他手下9成的士卒,第一次见到了他们所效忠大王的真容,更加感受到年轻的大王平易近人。
然而,朱尚炳的阅兵行为。让陕西都指挥使司和陕西布政使司,西北两大最高机构高速运转起来。
毕竟,登基一年的新皇已经明确了削藩的国策。如今皇室中资历最老的燕王,三个儿子还被扣留在南京充当人质。
各大藩王现在那个不是老老实实待在王府里低调做人,就怕下一个削藩的行动针对自己。
当然,虽然皇帝是忌惮几个叔叔,但是,你秦王朱尚炳现在跳出来蹦哒吸引眼球,那就不能怪我们陕西的文武大臣参你一本了。
特别是陕西文官之首的布政使高吟,他正在布政使司为朱尚炳的行为感到兴奋。
“私自动用兵力大肆演练,浪费钱粮无数不说,还致使西安人心惶惶……”
特别是在削藩这个举国关注的特殊时期,你朱尚炳居然还敢当出头鸟!真是文人之幸,之大幸事。
朱允炆登基后,重用儒家。这位年轻皇帝和他的父亲朱标一样,深受儒家教育从而导致他性格温顺。
他把三位儒家师傅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引为心腹。这三位大儒对朱允炆关于君之为君的概念起了强有力的作用。
其中的黄子澄,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儒家学者,他在1385年举进士第一名。朱元璋时期他便担任过很多官职,如今被朱允炆任命为翰林学士,并参与国家政事。
齐泰与黄子澄是同年进士,是一位对经书学有大成的学者,特别精于礼和兵法。
他在洪武帝弥留之际受顾命,以护卫皇太孙和嗣君,被新皇帝任命为兵部尚书,参与国政。
方孝孺是为声名卓著的学者,以文章和政治思想闻名,未中过举,在他40岁后才开始进入仕宦生涯。
朱允炆即位以后被召为翰林侍讲。
这三位儒家学者以各种不同方式影响皇帝。黄子澄和齐泰变成了皇帝的心腹,用儒家的修齐治平理论教育他。他们负责研究一些新政策并付诸实施,目的在改组帝国的行政和加强皇帝的权威。
不可否认,这三个人都勇敢、正直和满怀着理想。但是,他们都是书呆子,缺乏实践,也没有领导才能。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是典型的赵括。
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多半就是出自三人之手。
毕竟在朱元璋分封诸王时,就有大臣建议过。
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恐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怕会酿成汉代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
但是,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将其下狱囚死。
后来,还有不少正直勇敢不怕死的大臣,再次劝诫朱元璋限制藩王的势力。当时,大臣们以朱元璋次子朱樉,在西北嚣张跋扈拥兵数十万为由。朱元璋细细考量过后,依然不为所动。
不仅不限制藩王,朱元璋还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提起:“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后来的靖难之战,燕王朱棣便是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