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没错,至于最后能做到几品,那就只能看个人能力。”
这个观点有点超前,放在其他朝代很难,但这是大唐,民族融合结束不久,对于儒学还没有那么崇拜,而且,前面已经施行了好几年。
李世民:“房相觉得呢?”
房玄龄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低头沉思,“克明,这个想法怎么来的?”
“泾阳,那里你比我更了解,他们的成就有多大?我们都清楚,这是其一,昨日我去泾阳听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你们听听有没有道理。”
李世民和房玄龄都认真了,杜如晦可不是一个爱说废话的人。
“她说:历朝历代为什么走不远?因为我们是瘸子,儒学就像我们的大脑,而百工就是手足,当手足进步,我们就很强大,强大之后,又把手足丢在一边,往复循环,可悲可叹!”
有点偏颇,但不无道理。
房玄龄:“齐头并进?”
杜如晦点点头,“我们为什么不试一试,也许真的会不一样,退一步说,即使没用,我们也没有损失。”
房玄龄:“损失还是有的,我们一直在清减官吏,减轻国家负担,如果施行。”他忽然停住了,因为他发现了不同。
杜如晦:“你也发现了?没错,他们挣的钱远远高于工钱,这是官吏不能比的,退一步说,工钱也不一定我们出。”
就差没说“公主掏钱,给大唐培养有用之人”,李世民和房玄龄都听明白了。
房玄龄:“封官?”
杜如晦:“光宗耀祖,谁也顶不住这种诱惑。”
李世民:“怎么说呀?你们说的简单,谁去和平阳说,你还是你?”
两位宰相也有点尴尬,他们没法说,这不找骂吗。
房玄龄:“武义,杀人当然要处罚,再说他缺人,我可是听说他没少拉拢学子,就是没人去,政策一下,一定会有很多人,到时让他培养人才,相信他不会反对,他又不在乎钱财。”
李世民笑着点头,这个可以有,“可毕竟是工匠做的事,能有那么多人吗?”
房玄龄:“只要考上,就在工部挂职,八品起,无上限。”
一项跨时代的政策,被三人几句话就定了下来,这就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好处,只要脑袋一热就可以干,就像隋炀帝杨广,一句修运河,几百万人就得离家,好坏给予一身。
身为中书令的温彦博看到政令头都大了,算学、医学就算了,现在又加百工,而且录取人数居然是一百,上次科举一共才录取三十七人,现在好了,百工一科就百人,这诏书他也不敢写呀。
温彦博看着小内官:“陛下的意思?”
小内官:“回温相,是陛下的意思,房相和杜相也在。”
“御书房?”
“是”
“前面带路。”
御书房中,三人还在商量百工科的考试内容。
“陛下,温相到了。”
“宣”
温彦博走进一看,真在,“这是陛下的意思?房相和杜相同意?”
李世民:“怎么?温相有不同看法?”
“士族不会同意,这岂不是说工匠和士族一样了。”
经他这么一说,李世民反而更开心了,“不,他们也是士族的一员,只要被朝廷录用,朕就会不分彼此。”又是一个打压士族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