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士人之间的规矩极多,什么场合要使用什么名帖都有严格规定。赵和根本不懂这些,钱谦益给他的大红名帖是只有亲近之人才能使用的款式,所以长七寸、宽三寸,表面用红色丝绸裱糊,一看就是高档货,可宋献策买回来的普通名帖确是正方形。
赵和一看虽然样式不对,但也顾不了这么多,直接将名帖上面贴的白布撕下来,然后去路边的粥铺要了点米汤,趁着热乎将手中的红纸贴了上去。
赵和拿起伪造的名帖左右看了看,感觉差不多,然后交给宋献策开始书写文字。
宋献策那里见过钱谦益的名帖,没办法只好问道:“东家,上面应该怎么写?”
赵和回忆了一下,说道:“正面写常熟钱牧斋拜上,后面写万历三十八年一甲第三名!”
宋献策按照赵和的吩咐写完,然后交给赵和观看。赵和看了下差不多,除了字体不是烫金的,其他与原来的名帖差不多。赵和赞道:“宋先生的字不错,半点不次于赵某老师的字迹!”
宋献策赶紧谦虚的说道:“岂敢岂敢,小人只是个江湖术士,岂敢比拟探花郎!”
赵和不管宋献策的谦虚,重新上了马车,让车把式将马车赶到朝阳门的便门处。
这里与正门就不同了,便门没有正门的税吏收税,而是站了两个巡检司的铺兵站岗,门洞里面摆了一张桌子,一个桩头模样的头目正在与一个书办闲聊。
这个便门是专供读书人出入的地方,平日里没什么事情清闲的很,不过正因为这些士人不用交城门税,所以在这里站岗远不如边上正门来的肥实。
门口的两个铺兵正在有一搭无一搭的聊天,正好看到门口来了三辆大车,他们这种守城门的铺兵都有一双好眼力,一看这种大车就是在本地雇的,能坐这种大车的读书人大概也只是个普通人而已。
所以两个铺兵也不怎么恭敬,毕竟天下脚下,什么文化人没见过?
一个铺兵用手中的枪一横,问道:“何人从此进城?可有官照、勉状、文碟?”
铺兵说的这些是读书人的证明文件,官照顾名思义是吏部开具的官员证明,勉状是省级学政衙门为举人开具的身份证明,文牒就简单了,是县级教谕开具的证明,证明你在县学中学习过,具备秀才的身份。中国古代尊重读书人,只要有这三种证明,基本上在全国就会通行无阻。
赵和是南都国子监的监生,是有身份证明的,但跟着银票路条都丢失在泰安。如果赵和真是合法的读书人也没什么,去泰安的府学补一个证明即可。可是赵和偏偏是个穿越客,他那里知道明代这种规矩,在加上狗头军师宋献策浪迹江湖骗吃骗喝,自然也没有什么证明,所以赵和才想出伪造名帖这个蹩脚主意来。
马车停在门洞口,赵和掀开车帘,将伪造的名帖递了过去,同时说道:“本公子是常熟人氏,恩师是常熟虞山先生,这次进京准备访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