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达成了共识,李松开始大量租用服务器,为每个县、区及世界各国创建兴趣群,忙得不亦乐乎。
半个月后,3000多个兴趣群创建完毕,规模惊人。
正如他所预料的,系统管理员的工作量剧增,他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于是他和陈岩租用了一个办公间,还到人才市场招聘了两名大学生:汪学涛、刘雨辰。
李松将管理兴趣群的任务交给了这两名员工,自己得以从繁重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他还和陈岩一起,恢复了按时上下班,松岩科技渐渐走上正轨。
这一天,陈岩爸忽然在微信里向李松抱怨:象棋群的问题比较大。
李松忙问是什么问题,陈岩爸说:“一个是现在群里已经有上千用户,但只有5个棋室,多数人只有观棋的份;再一个就是,群主虽然棋艺了得,但是跟用户的沟通太少;相比之下,我的家乡群‘南充风土人情群’,那个名叫‘巴西郡’的群主,每天都跟用户有很多的互动,深受用户喜爱。”
李松思忖着:上千用户5个棋室确实太少,何况1号棋室还是陈岩爸专用的。那就花3万元,找将族再购买15用户吧,这样就能同时与20个用户对弈了。以前没钱,只能凑合,现在不缺钱了,就补上呗。
至于说跟用户的互动,这倒确实是个问题。
作为象棋群主的聊天机器人其实很尴尬,下棋是调用将族的接口,又不需要像风土人情群主那样说书,因此确实没事可干。
陈岩爸对于扩充到20个棋室基本满意,至于群主跟用户的互动则建议道:“能否增加一个副群主,像电视转播那样,下棋时在一旁点评,棋局结束后进行复盘?如果能做到这些,那就不但能提高大家的观赏水平,而且还能吸引更多棋迷。”
李松觉得陈岩爸的这个建议很好,开始考虑能否为象棋群增加点评、复盘功能,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应该可以。
他的机器学习善于跟踪已有的东西,进行归纳、总结,但对于需要创造性的项目则不太擅长。
下棋就很需要创造性,所以聊天机器人对此力有不逮。但如果是对正在进行或已经下完的棋局进行点评,则可以通过机器学习,不断提高点评的水准。
说干就干,他花了几天时间,专门研发了一个聊天机器人,取名为“棋魂”。
棋魂的主攻方向是在网上搜集古今象棋棋谱,以及众多名家的点评,从中观摩和学习。
几天之后,棋魂的点评就像模像样了,颇具名家风采。
不过,棋魂是需要面向用户进行实时解说的,因此李松又花了5万元,专门购买了一个语音合成的开发包。
以前购买的语音识别的开发包是将语音变成文字,而这个开发包则刚好相反。
其实语音合成早已得到充分应用,比如很多网络小说都可以选择朗读方式,让读者“听书”。只不过以前没钱买开发包,所以风土人情群的群主们只能采用文字输出。
现在,棋魂可以用语音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这一天,象棋群的用户们发现:当群主跟多达20名用户进行车轮大战时,新来的副群主棋魂则在一旁实时点评,棋局结束后还进行复盘讲解,这可比以前有趣多了。只不过,棋魂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稍稍有点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