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恍然大悟:没错,是这个理。这么一来,箭只可以说是源源不断,因此这种对射的策略是可行的。
这时,洪承畴提出了一个疑问:“这种战法,敌动我不动,终究还是我方的伤亡要大一些。长此以往,怎么能打赢满清?”
洪承畴的前半句朱慈烺是赞成的,对于后半句却不认同。
对于跟满清的战争,前段时间他已经反复思考了很久,想得很透彻了。
张栩穿越到明朝时,除了脑海中有很多现代的知识外,什么都没有带过来。
有的网络里,主角将现代的武器大量带到明末,甚至将整座仓库搬到了明末。很不幸,张栩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也有不少主角选择在古代造燧发枪,这虽然符合明末的技术条件,但张栩只是个普通的大学生,对于具体怎么造燧发枪,可以说一无所知。况且就算是一个武器专家穿越过来了,要造出燧发枪也需要很长时间,远水难解近渴。
大明对满清,武器方面没多少优势,兵种方面处于下风。虽然有水师助阵,也只能做到不输而已,并不能确保胜利。
要想最终获胜,只能靠综合国力来碾压满清。
根据张栩的回忆,明朝此时已超过1亿人口,远超以前的所有朝代。
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万历年间,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番薯、土豆相继被引进到明朝,逐渐推广开。这些高产农作物,使得同样的土地,能承载更多的人口。
相比之下,东北地区由于天气严寒、生产力落后,满清的总人口不过百万上下,精锐的满蒙八旗只有十余万的总兵力。
虽说“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但满清毕竟就这么点家当,如果能设法敲掉它几万人马,对于满清来说无疑是不可承受之重。
当然,要想消灭掉几万清军,明军肯定也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战损比为一比二已经算是好的了,就算是一比三,也并非不能接受。
如果大明伤亡十多万将士,那当然是件令人悲痛的事情,但相对于明朝的上亿人口,这样的损失尚在承受范围之内,远谈不上伤筋动骨。
如果付出这样的伤亡后,能将满清基本打残,那么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要知道,历史上皇太极曾多次绕开山海关,攻入内地掳掠人口,每次掳走的民众动辄高达十几万、二十几万,最多的一次甚至有三十六万。
跟百姓的巨大损失相比,伤亡十余万将士就能制止满清的劫掠,已经算是代价最小的方案了。
所以,跟满清拼人力资源的消耗,是不得不采取的办法,却也是最有胜算的办法。
在座的诸位听了朱慈烺的想法后,都惊叹不已。
他们跟清军作战多年,对于敌人的强大心知肚明,不少人对于打赢已经不抱希望。然而现在听了大帅的这番见解,如同拨云见日,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八位总兵顿时群情激昂:朝廷既然有这么大的决心,他们自然也不能贪生怕死。
于是他们纷纷站起来表示:愿意在大帅的指挥下与清军血战,马革裹尸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