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以前,春节的日期还未统一,直至汉武帝时才将春节固定为正月初一,并一直沿用至今。“年夜饭”习俗的正式形成也由此开始。如今年夜饭桌上的食材与菜式可谓花样百出、应有尽有,可您想知道在两千年前汉朝的年夜饭餐桌上都有些什么吃的吗?
中国人习惯以粮食谷物作为主食,米饭、饼、面条、馒头、饺子,这些是我们现在年夜饭餐桌上常见的主食,而这些在汉朝的时候竟然就已经有了。
汉代已有“六谷”之说,相比我们常说的“五谷”稻、黍、稷、麦、菽而言,这多出来的一谷叫做“苽”。苽在汉代又叫“雕胡”,雕胡生长在水里,雕胡米能作粮食,而雕胡茎又能作菜食用。说苽或雕胡,您可能不知道,但说到它在宋朝时的名字您或许就会恍然大悟了。雕胡茎在宋朝又叫“茭白”,它同样是现在咱们常常能吃到的食物。这些粮食谷物在当时主要是蒸煮成饭或羹来食用。
汉代还开始将谷物加工制作成更为精致的主食,这也成为后代饮食文化多样性的一个开端。张岱在夜航船里说:“汉高祖作汉饼,金日磾作胡饼。”汉饼和胡饼都是汉代比较流行的主食,汉饼就是烧饼,胡饼是金日磾入汉时传入的,简单来说,胡饼就是撒有芝麻的烧饼。
面条在东汉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最初的面条应该叫做“汤饼”,和现在我们吃的面条在形状上略有不同,那个时候的汤饼是将面片下入汤水中煮。后来又发展出了“索饼”,索饼的形状和现在的面条就比较接近了。
而馒头则出现得比较晚,到汉末三国时期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祀时才出现,再往后才会出现在年夜饭的餐桌上。说到年夜饭的主食就不能不说到饺子,如果是生活在东汉时期的人们还是有可能吃到饺子的。据说东汉“医圣”张仲景发明的饺子最初是作为一种治病的药食,而它成为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食则是更晚时候的事儿了。
“肉食者”,在古代是对上层社会生活的人的称呼,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说,往往只有在年节或庆典时才有机会吃到肉。牛、羊、猪、狗、鸡和鱼构成了当时肉食的主要部分。牛是当时耕田犁地的重要劳动力,秦汉的法律都禁止百姓私自屠杀牛,一般百姓要吃到牛肉只能等牛病死老死或是在年节祭祀的时候。吃羊肉倒是不犯法,但是羊肉在平时同样是只有上层贵族才能享用得起的肉食。猪、狗、鸡是当时人家普遍豢养的家畜,平时轻易不会宰杀。但在春节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当时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最常吃到的肉食还算是鱼肉,如果拥有绝佳的捞鱼技术,时不时想吃一顿鱼肉倒不是难事,再不济也可以在市场上买到。除此之外,如果还会打猎,那饭桌上的肉可就多了,野兔、野猪、野鸡、蛇、鹿、豹等等,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吃不到的。
汉代百姓常吃的蔬菜首推被誉为“百菜之首”的冬葵,冬葵种植面积广,口感甘滑,是汉朝人的最爱。芋头和韭菜在汉朝之前早已有之,到了汉朝时已经发展出了十分成熟的栽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