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亦的来信是这样写的。
“……霍青青这个贪心不足的,她的大女儿娶了游子家的老三还不知足,还想让小儿子嫁给游羽,真是痴心妄想,她儿子哪有我家九歌半分的风姿……”
同朝为官,自然免不了磕磕碰碰,司马亦偶尔也会在信中跟哥哥抱怨,顺便说说他们那里发生的趣事。
“……我们大家做主,一起定下了一个规矩,只要是我们的血脉,以后孩子无论想做什么都可以拜在其他人门下,必须倾囊相授,不得藏私。
大家都同意了,只有林欢这个家伙煞风景,居然死活不同意。说什么武将与文官不同,‘兵者,诡道,乃国之利器,不得轻授’。活该这个家伙的三个女儿都对打仗不感兴趣,老大林文去了礼部,老二林宇去了刑部,老三林诚当起了远航船长。
林欢还想动用家法硬逼孩子,可大理寺出了新的条例,取消家法,不得动用私刑。国法规定孩子年满十六岁以后就为成人,可以为自己做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林欢有段时间经常喝闷酒,一喝醉就拉着别人痛哭流涕,心疼自家后继无人,后来林诚的女儿长大了,渐渐表现出为将的天赋和兴趣,这家伙才终于活了过来……”
眨眼间又是二十多年。
七十多岁的司马楠收到了弟弟的来信,召集了所有的族人。
司马亦笔下的内容很是沉重。
“哥哥,董诚死了,他是我们中年纪最大的一个,去的时候八十二,大家仿佛才察觉到,原来已经过了这么多年。临终前,他要求把骨灰葬回故乡,却想把在坤地的家人都接过来生活。游子答应了。
如今离你们最近的补给点已经开工,命名为黄龙港,就在一座离福建不远的小岛上,最多一年之后,十艘五百人的大船队就会到达黄龙港,你们可以开始准备了!”
等待已久的搬迁终于要开始了,得到这两个消息,大家为董诚默哀之后,都忙碌起来。
已过古稀之年的司马楠把弟弟这些年的来信一封封拿出来,看一看又折好收起来。这些年司马亦还是隔一半年就来一封信,恨不得什么都说给自家哥哥听。
“……还记得游子一直挂在脖子上那个金锁吗?几十年从不见她离身,我们也是最近才知道,原来那里面一直放着一本名册,是当年追杀开始之后,还愿意追随在游子身边的万人名录,是由无味子大师用微雕的手法记录在了一片小小的绢帛之上。
游子不是问过我们,假如没有熬过这一关,遗物交给谁,这世上你最想报答的人又是谁?原来不是玩笑,她一直都记得,所以这一次,不仅是要接回你们,还有那些没熬过来的兄弟姐妹,他们的血脉和心中惦念的人都要一起接回来……
活了一辈子,自此方知,世间重诺之人,无过于游子者!
她把名录拿出来的时候,有很多人都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