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在北美下映的时候,拿下了一亿五千万的票房。
这个数字出来,不但好莱坞惊叹,传回国内更是一片欢欣鼓舞。
以前国内的好作品在国外扑得不成样子的事太多了,似乎西方人不太能明白东方电影想表达的东西,以至于许多好电影在那边面临无人欣赏的窘境。
这次柴承朗的电影可以在国外火爆,就让国内的电影人再次有了冲劲,也开始更多地寻求在国外上映的机会。
这么积极其实并不是为了那么点国外放映的钱,在被院线和发行商层层瓜分后,片方可以拿到的钱真的不多。
不只国内的电影拿到国外是这样,国外的电影拿到国内也一样,可能几亿十几亿的票房他们才能分到几千万。
之所以对国外的市场那么感兴趣,还是一个影响力的问题。
谁不愿意自己的作品可以被更多人知道呢?
柴承朗的成功让原先被众多失败案例吓得不敢动的人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抱着“你行,我也行”的念头,不少国产影片开始向外大规模输出。
其中柴承朗的公司也帮忙发行了几部,但更多的还是选择了国外本土的发行公司。
在他们眼中,被柴承朗收购的那家已经不能算正宗的外国公司了,似乎他们都认为主事人换了,公司的工作能力也变差了似的。
别人不信任,柴承朗肯定不可能特地跑过去毛遂自荐。而且在他看来,那些影片能有票房的可能性真心不大。
关键还是个文化差异的问题。
西方国家几百年的文明史,再积累又能积累多少?
不像东方文化里,可能一个字都能被解释出几千几万的小作文来。
所以东方人可以很容易地去理解西方文化,西方人却对东方文化束手无策。这也是为什么西方电影可以在国内大受欢迎,而东方电影到西方就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
想也知道,这次因为柴承朗的电影成功而引发的大输出结果将有多么惨淡。
比如一部在国内拿下几十亿的喜剧片,在国外仅仅拿到了几万美元的票房就灰溜溜地下映了。
没办法,里面的笑点人家西方人看不懂,领悟不了。
靠翻译去解释那些梗,搞笑的意境就全没了。
明明是喜剧片,却让观众完全感觉不到好笑的地方,这样的片子不扑还等什么?
对于众多电影的“远征”失利,柴承朗除了在心里默默帮他们点了根蜡烛外,也没有别的办法可想。
前不久,有媒体专门来采访他,询问为什么他的电影可以在西方获得成功,而其他人都失败了。
柴承朗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就是他在拍摄的时候就已经在考虑西方的接受度。
既然是商业片,肯定得让观众爽到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