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叫门天子 > 第七章 没有家书只有国事

第七章 没有家书只有国事

“王尚书,胡尚书,你们是朝廷元老,国家肱骨,哀家深宫老妇,还请两位接诏,验明真伪。”秉承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孙太后强压内心的不舍,让金英把诏书交给他们。这也是一种试探,不管诏书的内容是什么,孙太后都打算不惜一切代价迎回朱祁镇,她要弄清众位大臣到底是什么态度。

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荧对视一眼,双双跪下接过血诏。吏部为六部之首,尚书是正二品大员,此时的内阁大学士还只是皇帝秘书的角色,品级也只有五品,在场诸位以王直职级最高。他颤抖的双手,接过金英呈上的诏书。仔细一看,有一大两小三份,两份小的分别写明母后和皇后亲启。心里一沉,危难至此,皇上还有心写家书,国家不幸啊。

沉声说道:“太后娘娘,陛下还有两封家书写予您和皇后娘娘。”

钱皇后懵懂,面露惊喜,直直看着王直书里的诏书。孙太后却脸色一青,皇儿不晓事啊。

“国家危难,社稷存亡之时,天家只有国事,没有家书!”

听到孙太后这么说,王直和胡荧一愣,心底里对这位太后更加敬服,低头仔细查验起来。

诏书笔迹是朱祁镇无疑,落款印玺也是真迹。只是内容看的王直两人十分惊奇,本想着皇帝肯定是哭求赎金,却不曾想是对朝局作出部署。那家书里也多是劝解,并未失了皇家体统,倒是错怪了皇帝。因牵扯到两人本身,虽然对朱祁镇的部署十分赞同,两人却不好说什么。默默将诏书传给在场的其他大臣,继而低头不语。

礼部尚书胡荧心里如同翻江倒海,他本是朱祁镇老爹临终前制定的托孤重臣。因为张太后偏信三杨,胡荧多年身居礼部,作为四朝元老,对三杨治国他毫无怨言,但眼看着王振祸乱朝纲,他却无比焦急又无能为力。

诏书里的种种安排,让胡荧老泪纵横,陛下长大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胡荧的眼神逐渐凝聚,“陛下身处险境不忘祖宗社稷,不忘我们这些老臣,现在该我们报答皇恩了。”

想到这里,胡荧忽然有所感应,转头却发现王直目光炯炯的看向自己,两人都历经多朝屹立不老,此刻也自然明白对方的心思,对视点头,各自继续默然。

看完诏书的大臣们神色各异,传到于谦这里时,只见他脸色时青时白。来文华殿的路上,于谦就对接下来的局面做了数次推演。在他看来瓦剌人仅仅是疥癣之患,土木之败是指挥失当导致的,不能反映真实实力对比。土木之后京城兵力空虚,瓦剌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正常对垒,于谦有把握十战十胜,可皇帝沦为人质,后果就无法预料了。

细细看了诏书,于谦发现朱祁镇的推测和自己几乎一样,对通州仓存粮的处置之妙让人拍案。其中的以战促和,示敌以强,更是解开了他们的束缚。不由惊喜交加,喜的是皇帝委以重任,他可以完全放开手脚,调集兵马不受约束,惊的是万一玩脱了损伤了皇帝,自己肯定也是万劫不复。

于谦之所谓被后世颂扬,是因为他爱民如子,政绩卓越,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他社稷为重君为轻的理念必定为皇帝不喜。国家危难之时他可以救大厦于将倾,秋后算账时也注定死于非命。既然皇帝信任,于谦这时想的是粉身碎骨也要保国家保百姓周全,至于朱祁镇怎么样,显然不是他考虑的重点。

好在朱祁镇对此早有预知,他也知道只有朝廷这边不管不顾,瓦剌才有把他送还的一天。如果明军束手束脚,瓦剌会以为奇货可居,不榨干朱祁镇的价值绝对不会放手,宋朝的靖康之耻就是前车之鉴。

诏书转了一圈,终于回到孙太后手中。颤抖着接过,孙太后抱在怀里迟迟没有动作。不急于翻看诏书内容,孙太后说道:“众卿家,可有什么话说?”

王直知道,孙太后这是在逼在场的众人表态。

土木一败,毫无疑问皇帝是有错的,可这个话做臣子的不能说。天下归根结底还是姓朱的,再大的官也只是朱家的打工仔。皇帝败坏自家的东西,于理别人说不着他什么。再加上朱祁镇连替罪羊都找好了,王振的人头就在文华殿外摆着,静静地看着这曾经给他带来无上荣光的紫禁城。

堂下的众人依旧默不作声,孙太后心里也愈发没底,只是静静的等着,攥着诏书的手越来越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从司农官开始变强大宋:人间为青天,地府做阎罗秦末苍穹之变十三皇子大明:我每天一个未来快递,老朱心态崩了!三国:从打猛虎,救皇后开始十年藏拙,真把我当傀儡昏君啊?从落魄书生到一品富商弑兄杀父,我登上大位大明:老朱假死后,我登基哄堂大孝